根据《防务博客》网站的最新报道,尽管在供应链上遭遇了许多挑战,俄罗斯空天军截至今年7月初已收到3批苏-35S战斗机的交付,显示出俄方在先进战斗机生产方面的韧性与坚持。然而,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俄罗斯目前正“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数量”,这一做法无疑是在消耗俄罗斯军队的长期战争潜力。
苏-35S是俄罗斯空天军的核心战斗机之一,产量直接关系到其战力的维持与提升。自2022年以来,受战争影响,俄罗斯面临了全球供应链封锁和经济制裁,导致生产受阻。2022年,俄罗斯的苏-35产量仅为7架,其中3架在9月交付,4架在12月交付。而2023年,虽然有了一定进展,增产至10架,但依然是分批交付的,数量仍显不足。到2024年,俄罗斯计划分4批交付,总数仍然维持在8到12架左右。尽管如此,相较于前几年战争中的严峻形势,苏-35的产量实际上已经有所回升,特别是2023年上半年,俄罗斯已完成了2022年全年才能达到的生产数量,进展不小。
不过,苏-35的生产能力如果与中国相比,显得相对低调,但放眼全球,这一成绩其实算得上是亮眼的。然而,分析其生产方式时,我们还得注意到,苏-35虽然自豪地宣称国产化率很高,但仍有约20%的关键零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在巨大的外部封锁压力下,无法获得这1/5的零部件,按理说其生产能力应该大幅下降。为什么俄罗斯依然能保持生产呢?关键就在于其应对措施。
目前,苏-35在俄罗斯境内的主要生产基地有两个,分别是伊尔库茨克和共青城加加林。从2008年首飞至今,苏-35各个型号累计生产约200架,其中大多数被俄罗斯空天军所采购。截至2022年9月,俄方通过3个订单共购买了128架苏-35,战争爆发后又追加了近40架的订单,总采购量约为160架。而在出口方面,2015年中俄签订了购买24架苏-35的合同,到2024年年末,这些战斗机将全部交付完毕。原本,苏-35生产线已经没有了多少订单,靠外部市场支撑的情况越来越严峻,若不是俄军在战争中损失了约10架战机,这些生产厂也许早就停工了。
为了保障这些企业的生存,苏-35依赖俄罗斯国内7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以及40多架订单维持生产。然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他们原本能通过外部进口获得的许多重要设备,现在都已经无法轻松拿到。比如,苏-35最为关键的OLS-35光电系统,集成了红外传感器、激光测距仪、目标指示器、电视摄像头等功能,支持远程目标探测、识别与精确打击。这个系统所需的红外传感器,曾由法国的泰雷兹公司提供,但如今法国已经停止了供应,导致该组件无法按时到货。此外,苏-35的钛合金结构件,尤其是机身和起落架所需的钛合金,曾依赖日本东丽公司进口,但现在也面临进口困难。更严重的是,苏-35的大部分雷达芯片原本依赖外国进口,这些零部件占据了生产所需的20%之多。面对这些困难,俄罗斯如何保障生产线的正常运作呢?
从短期来看,俄罗斯采取了相对简单却粗暴的应对策略,即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弥补供应链缺口。为此,俄罗斯不仅在国内建立了替代性生产线,还采取了一些简单替代措施。例如,俄罗斯已经投资约300亿卢布用于加强钛合金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并从中国引进了相关加工技术和设备,力图减少对外国航空钛合金的依赖。预计到2024年,这些替代材料的使用将使俄罗斯的依赖度降低50%以上。
另一方面,俄罗斯还通过更换设备来弥补部分技术短板。原本使用法国进口的光电系统,现在使用俄罗斯自产的替代产品。虽然替代品的性能较差,但至少能确保战机的生产不会完全停滞。此外,在一些无法直接替代的部件上,俄罗斯选择了更为简便的材料,如将复合材料替换为铝合金,力求减少配件的需求量。而在芯片方面,由于俄罗斯本国产业水平有限,他们只能通过印度作为中间商,通过黑市等渠道购买全球零散的库存,来勉强解决这一问题。最终,这些措施虽然能够确保苏-35战斗机的生产线继续运转,却在某些方面牺牲了性能,使得这些战机的空重增加了几吨,对战斗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尽管俄罗斯设法维持了苏-35的生产能力,但这显然不是可持续之计。对于俄罗斯来说,当前的生产方式只能解决一时的难题,未来如果不能解决零部件供应问题,苏-35的战力将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埃及此前因性能问题退货的案例,也让外界看到了俄罗斯生产的苏-35即便是自己使用,性能也有所下降,那么出口给其他国家的战机,性能会更加堪忧。
总之,俄罗斯的应急措施虽然暂时能维持产量,但从长远来看,面临的困境仍旧严峻。如何在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通过自主研发和替代品来弥补供应链缺口,仍然是俄罗斯必须克服的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