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迟退休的话题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前一段时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在测算养老金替代率问题时指出:“延迟退休政策出台在即,65岁可能是调整后的最终结果。”
对于退休年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前一段时间,我们单位有一位60岁男性退休,个人觉得依依不舍。个人的身体确确实实非常健康,再干几年都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达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就要终止劳动关系。到达退休年龄,是必须退休的。
不过,近年来一些地方也在做努力实践,尝试弹性退休制度。比如说江苏省实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明确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同意,报人社部门备案,参保人可推迟退休。这实际上也是为大家开辟了一种思路,在各方都同意延迟退休的情况,国家也不再强调必须退休,这是多方共赢的。
现行的退休年龄确实赶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的退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甚至部分退休年龄可以追溯到建国前的民国退休规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水平也越来越高,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建国初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0岁,而现在已经达到了78.2岁,增长了近一倍。
最初,我们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模式,养老待遇都是由国有企业或国家承担,国家还要控制就业岗位人数,因此能够享受退休待遇的人群很少。1992年我国实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国的职工养老保险机制才蓬勃发展起来。截至2022年末,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是36711万人,离退休人员数量是13644万人,覆盖人数超过了5亿人,人均养老保险待遇超过了每月3600元。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延迟退休也成为不得不选择的选项。2023年,我国人口净减少208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净增加1693万人。再加上参保人数越来越多,未来的供养压力也越来越大,延迟退休有助于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压力。
不管怎样,有一份充足的养老金,都是大家梦寐以求的结果。按照国际惯例,退休人员如果要想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其养老收入要达到退休前收入的70%至80%。我国单位年金制度和个人养老金制度才刚刚建立,提供不了太多养老替代。这让老人们更普遍依靠社保养老金待遇。
65岁究竟能领多少养老金呢?根据我们现在实行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参加养老保险产生的养老金,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如果缴费年限达到40年,养老金的待遇领取还是蛮不错的:
首先基础养老金部分,在平均缴费指数是1的情况下,可以领取40%的社平工资。比如说山东省2023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是7468元,仅基础养老金就可以领取2987.2元。
第二,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晚5年退休,不仅仅个人账户能够多积累5年的缴费,还能够多计算5年的利息,另外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也会增加。假设个人账户余额能达到20万元,65岁的计发月数是101个月。经计算,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是1980元。
两部分养老金相加,每月养老金是4967.2元,差不多,恰好相当于2023年上年度全口径社平工资(7069元)的70%。
总体来说,延迟退休是未来必然实施的一项制度,好处在于能够提高大家的养老金待遇,能够实现更充分的养老。不过相信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不会再用过去的一刀切退休模式,有需要的人还是可以提前退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