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历史基因中镌刻着开放与包容。如今,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古城,正以世界遗产为支点,撬动文旅经济的全新格局。2025年端午节前夕,泉州文旅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花费达1211.40亿元,同比增长20.8%;2025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1011.59万人次,同比增长23.6%。数据背后,是泉州以文化传承为根基、以创新融合为路径、以服务优化为保障的文旅发展逻辑。
泉州文旅发展的核心密码,在于对世界遗产的活化利用。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后,22处遗产点成为城市文旅的超级IP。2024年,这些遗产点累计接待游客2200.14万人次,其中泉州古城以1590.85万人次位居榜首,蟳埔村、洛阳桥等亦成为热门打卡地。
泉州并未止步于遗产的静态展示,而是通过“世遗+”模式,将历史场景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例如,泉州海交馆通过数字化技术还原宋元商船贸易场景,2025年春节假期接待观众13.17万人次,同比激增171.4%;清源山、洛阳桥等遗产点则融入非遗展演、民俗活动,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活的历史”。
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经济联动效应上。世遗IP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等产业:2024年,泉州住宿业和餐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14.6%和12.7%,铁路、机场客运量大幅提升。文旅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也初见成效,安踏、恒安等本土企业推出世遗主题产品,将“泉州制造”与“泉州文化”绑定输出,形成“以文促产”的良性循环。
泉州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6项、世界级非遗7项,数量居全国前列。如何让非遗“活”起来?泉州探索出一条“活态传承+创新表达”的路径。
南音、木偶戏等非遗项目通过现代创意焕发新生。本土乐队“点水南乐”将传统南音融入摇滚元素,创作出《刺桐花开》等爆款作品,吸引年轻受众;掌中木偶戏推出新编剧目《愚公移山》《九色鹿》,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走进校园。2024年,泉州市木偶剧团演出收入增长21.1%,反哺传统剧目创作与剧院硬件升级。
非遗不再是橱窗中的展品,而是渗透到游客的衣食住行。金鱼巷的南音阁每周举办公益演出,游客可边品茶边赏曲;蟳埔村的“簪花围”因明星效应爆红,带动当地旅游收入超18亿元;西街文创店将滴水兽、红砖古厝等元素设计成日历、花灯,2023年销售额同比翻番。
泉州古城的保护理念独树一帜:既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又保留市井生活的烟火气。2017年起,泉州启动“微干扰、低冲击”改造,完成中山路及周边75条街巷的综合提升,管线入地、立面整修,同时引入咖啡馆、文创店等新业态。
改造后的古城,8处世遗点与市井生活和谐共生:清晨的金鱼巷,原住民提着菜篮穿行;夜晚的中山路,南少林武术、拍胸舞轮番上演,沉浸式演出让游客流连忘返。2024年,游客在泉平均停留时长增至82.03小时,省外及境外游客多选择3日以上深度游。
泉州文旅的“长红”密码,在于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
泉州推出“一部手机游泉州”智慧平台,整合资讯、导览、订票等功能,并建立跨部门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一条龙”服务。春节期间,机场、动车站设置“入境游客服务驿站”,提供多语种服务;古城“小白”观光车运营时间延长至22:30,提升夜间出行便利性。
文旅热拉动全产业链增长:2024年全市新增酒店70家、客房6700间,餐饮消费券发放超千万元;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21.1%。
泉州依托“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出10条配套服务措施,2025年春节期间入境游订单增长40%。国际游客可通过多语种平台获取信息,在晋江机场、动车站享受便捷服务。蟳埔簪花、火鼎公火鼎婆等非遗项目吸引外国游客参与体验,马来西亚留学生林诗于学习火鼎公舞蹈的故事,成为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
泉州文旅的崛起,并非依赖短期营销,而是根植于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对市井烟火的守护、对创新融合的探索。从世遗保护到非遗活化,从古城更新到服务升级,泉州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脉,为全国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2025年端午节,当游客漫步于泉州街头,感受到的不仅是节日的氛围,更是一座城市对千年文脉的传承与超越。
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慧文旅建设、全域旅游运营及旅游大数据研究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注重“智慧文旅”应用创新,运用云计算、物联网、VR/AR、AI、区块链等技术赋能文旅行业,目前已拥有二十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系统及软件著作权产品。科技赋能文旅创新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