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临近,国内的旅游市场越来越火热,各地文旅部门蠢蠢欲动,各种花式整活,但有的画风却有点奇怪!
有文旅部门推出盗墓形象人物搞一出美男计,接着就有文旅部门推出古风美人计,还有文旅部门推出男女妲己跟游客亲密互动,有文旅部门疯狂热舞喊麦,有的文旅部门邀请明星助阵……
国内文旅宣传颇有一种百花齐放的感觉。
但也有人觉得更像是群魔乱舞,只关注流量和热度,还不如好好提升景区质量,提升服务,不乱涨价不宰客,这样还更实在一些。
当前各地文旅火热出圈,最初是在蹭哈尔滨流量,后来演变成各地文旅疯狂内卷。当前的火热,是这些文旅部门跟网友一起“制造”出来的。
有人觉得这些文旅部门不好好提升景区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净整这些东西,博流量和关注。
我倒觉得这些文旅部门博流量和关注没啥问题,在如今这个社会,“酒香不怕巷子深”那套思想早就过时了,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人们出门旅游的选择越来越多,如果那些旅游地不卖力吆喝,没有知名度,再好的景色也不一定有人知道有人来。
但是博流量和关注的前提是你的“酒是真的香”,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个草包,光鲜亮丽景色下是糟糕的服务,各种涨价和宰客,那这种地方只会被人所唾弃,游客会用脚做出自己的选择。
各地文旅部门疯狂卷起来,但有些文旅部门推出的宣传却让一些游客反感甚至觉得恶心。而且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而多家央媒这几天也为此发声。央视网17日发文指出,过度的宣介往往会造成审美疲劳,况且,有些地方、有些做法并不“美”,倒是制造了大量的冗余信息,反而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有的地方给宣传片打马赛克、使出“美男计”,甚至搞“擦边”,是不是也有用力过猛、甚至走偏走歪的嫌疑?流量固然重要,但不能走向“流量至上”。人民网特别强调,文旅产业光靠“抄作业”肯定不行。
确实,从少部分文旅部门推出的宣介来看,在宣传上明显用力过猛,甚至有的文旅部门让人觉得缺乏文化底蕴。想我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数之不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难道都没有优秀文化值得地方文旅部门深挖推广吗?
回归到旅游本身,游客最关注的是景区的那些弊病能不能清除,让游客真正玩得开心吃得开心,花钱也花得甘心。
比如在这波热度里,有文旅部门面向社会征集旅游痛点,查实后对投诉人给予奖励。有网友试着给当地旅游“找茬”,还真的获得文旅部门的奖励。
如果你宣传做得很好,但游客现场体验却很差,最终砸的是自己的招牌,将一个景区乃至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的名誉都毁掉。
#各地文旅画风越来越不对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