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假日里酒店民宿的一房难求,到大街小巷挤满“City Walk”人群;从乡村旅游、夜间旅游的兴起,到体旅消费的提升、演唱会经济的火热;从传统旅游城市热度“爆表”,到三四线城市异军突起,从“总得来趟江苏吧”,到“江苏很City”……疫情防控转段以来,江苏旅游拉动恢复“进度条”,并持续“破圈”。
“水韵江苏”为何越来越有吸引力?近年来,江苏文旅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文旅部部署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江苏文旅资源特色优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去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9.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分别增长8.6%和1.7%。2024年上半年,江苏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2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388.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和14.1%。银联商务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全省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4202.39亿元,同比增长21.7%,占全行业异地消费25.8%,同比提升6.33个百分点,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1%,居全国第一。
多措并举,促进旅游市场强劲复苏
一场疫情,曾给整个文旅行业特别是旅游企业带来持续冲击和影响。
江苏旅游行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集中,如何千方百计帮助文旅市场主体渡难关、强信心、增后劲?
为此,江苏文旅系统及时研究出台行业纾困惠企叠加政策,制定出台促进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江苏文旅十五条”、落实《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行动方案,统筹安排纾困资金7.87亿元,扶持各类文旅企业1793家、支持项目642个。
援引金融“活水”,我省创新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联合省农信社、南京银行等推出“乡旅E贷”“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联合省中行打造文旅特色支行,举办“水韵江苏·金融赋能”重点文旅项目集中签约,累计组织1155个项目签约、总授信2518.6亿元。同时,强化重大项目带动,“十四五”期间共发布文旅重点项目285个,计划投资超1300亿元。
一系列助企纾困和发展的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根据文化和旅游市场行政审批数据,目前,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共有经营主体33321家,比2023年底新增582家,其中旅行社近4000家。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旅游市场已实现全面恢复,全省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均超过疫情前水平,文旅消费持续旺盛。
恢复只是第一步,如何进一步“扩容”推动旅游市场持续高质量发展?
3月23日上午,最新一轮“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启动仪式在常州迪诺水镇举办,本届推广季将贯穿全年、覆盖四季,并联动全省13个设区市推出“水韵江苏”文旅消费促进、线路产品推广、品牌形象提升等3大系列22项主题活动。
江苏已连续四年举办“水韵江苏 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获评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扩大了“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今年的推广季贯穿全年、联动全省13个设区市推出文旅消费促进、线路产品推广、品牌形象提升等3大系列22项主题活动。
进入夏季,各地消夏玩法层出不穷。“姑苏八点半”“龙城夜未央”“国潮汉风·夜彭城”“凤城河夜泰美”、无锡“今夜‘梁’宵”等一批夜经济品牌的出现,让江苏不再是“没有夜生活的地方”。
我省多措并举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在全国率先开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出台建设指南和评价指标,激活出文旅消费潜力。今年1—8月,江苏纳入监测的45家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共接待游客2.01亿人次,游客消费51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6%和8.9%。
就在不久前,《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若干政策措施》以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国家级试点单位为重点,围绕提高开放服务效能、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保障支持三个方面,提出了九条具体举措。其中包括延长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省直博物馆开放不少于60天、90个小时,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延时开放至晚上9点,并推出系列丰富多彩的夜游活动,回应群众期待。
优环境、促消费的举措不止于此。省市联动举办十五届江苏省乡村旅游节,创新举办“乐购非遗”等促消费活动,拓展小剧场演艺、沉浸式旅游、国潮体验等新型消费场景……
在政策“组合拳”和各类促消费活动综合效应下,江苏文旅市场恢复程度好于全国,并再次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更新理念,推动文旅融合走深走实
在博物馆化身“景中人”沉浸式游览,在景区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如今,文旅融合已经深入市场肌理。
江苏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我省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文旅融合,探索形成具有江苏特点的思路举措。
第一招:拓领域。
丰富演艺新空间——在全国出台首个《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无锡《拈花一笑》、盐城《天仙缘》、苏州《游园惊梦》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部省联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同步推出“看百戏·游江苏”主题游活动,丰富人们“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全天候旅游体验。
释放非遗新魅力——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全程共享、全程体验非遗活态魅力;筹办“水韵江苏·精彩非遗”展示季活动,为600余个非遗项目搭建传承人展示交流平台;认定非遗进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盐城西溪古镇等一批示范项目。
激活文物新价值——率先出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江苏行动方案》,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首批认定省级考古遗址公园3家,推出 “江南水乡·斗米尺布” “运载千秋”等首批10条文物主题游径。
挖掘“博物馆+”新玩法——持续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实施全省博物馆展览提升工程,在全国率先建设“云上博物—江苏数字博物馆”、上线百个精品展览, 12个项目入选“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总数全国第一。去年,全省共举办博物馆陈列展览2442个,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12亿人次、占全国近十分之一。
第二招:立标识。
今年9月,新一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又将如期而至。立足大运河全域,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成功举办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累计超70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17亿人次,已成为传播运河文化、展示运河带来美好生活的品牌载体。
长江和运河,是“水韵江苏”的鲜明标识。我省先后遴选推出“运河百景”“长江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和20条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等30个文旅地标入选文旅部8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造了“运河上的舟楫”等沉浸式展览,生动展示中国大运河“百科全书”,自2021年6月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超930万人次,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江苏名片”。
盐城《只有爱·戏剧幻城》、徐州《彭城风华》、南通启唐城沉浸乐园等一批文旅融合新项目,已成为这些城市的新文化标识。
第三招:抓项目。
推进文旅融合示范引领。我省率先出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指南,引导各地在各类旅游创建中增加文化的底色和特色。
以开发红色旅游为例,我省统筹推进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以革命文物资源为主体,串联乡村旅游、工业遗产等相关资源,组织实施江苏“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程,“致敬新四军·不忘革命路”“百万雄师过大江”等5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淮安市淮安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评选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和培育项目22个。
第四招:扩业态。
今年“五一”假期,演出市场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假日期间,全省营业性演出观演人次同比增长48.45%,演出票房同比增长超50%,带动文旅消费5.62亿元,其中一场第八届“太湖湾音乐节”就吸引乐迷超13万人次,营收破亿元。
我省加快“旅游+”向“+旅游”转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江苏工业遗产丰富,高质量先进制造企业众多。近年来,江苏积极探索工业旅游转型升级新路,以“工旅融合、标准引领、创新示范”为理念,初步构建层次完备、风格多元、体验感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钢铁、酿酒、制醋、纺织、家化等一批主题鲜明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脱颖而出,用“硬核工业”,解锁“诗和远方”。
如今,“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剧(节)目去旅行”等新玩法已成新风尚。大麦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售票演出共1.7万场,观演人次187.9万人次、同比增长30.1%,拉动交通、住宿、餐饮等文旅消费14.66亿元。
规划布局,加快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
江苏,这片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大江南北、运河两岸。
江苏文旅业的发展,也要深度嵌入全省整体发展以及全国发展“一盘棋”之中,并助力江苏“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近年来,江苏文旅主动服务和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美丽江苏建设及我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系统推动沿江沿河沿湖沿海文旅特色发展,加快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
——唤醒资源,聚焦江河湖海,优化文旅发展新布局。
水和文化的相互成就,孕育了绵延悠长的千年文脉,塑造了“水韵江苏”的鲜明特质。《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以江河湖海为脉络,构建全省“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
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完成推进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6个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各地陆续建成宿迁“醉美湖湾”、扬州运河三湾、南京幕燕滨江、启东圆陀角“江海交汇”等示范项目,全面展现缤纷多彩的太湖、里下河湖荡、江海交汇水域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截至今年6月底,实施方案涉及的228项重点文旅项目,已完成和正在推进的超九成,“两廊两带两区”建设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用好资源,聚焦千年文脉,培育世界级旅游精品。
时间回溯到一年前。2023年5月20日,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期间,系列活动之一的“文化江苏建设论坛”上,海内外贤达同探“江苏文脉”的秘密。
各地全力以赴,期待将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 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文化招牌,培育成具有世界水平、体现江苏水准的文旅品牌。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瞄准打造精品,我省以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为抓手,推动各级各类旅游产品提档升级,打造镇江扬州“京口瓜洲一水间”、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淮安“百里画廊”等旅游精品,推出“大运河夜景游”“海丝史迹探秘游”“长江传奇全览游”“滨海湿地生态游”等主题旅游线路。
——叫响资源,聚焦讲好故事,提高“水韵江苏”影响力。
很多游客注意到,不同版本的“水韵江苏”宣传片,陆续亮相央视,以及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等交通枢纽。讲好江苏故事,省文旅厅设计推出“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新标识,组织拍摄《江伴江苏》《美好乡村》等文旅宣传片,文旅短视频宣传片《何以江苏》全网点击量超4000万。
内宣给力、外宣有力。从“满天繁星”到“一轮明月”,我省建好用好“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一中心、四基地”及13个江苏旅游境(涉)外推广中心,加强对大运河、江南园林、淮扬菜、茶技艺、昆曲、云锦等江苏特色、东方美学文化IP的国际化表达,让更多人了解江苏、感知中国。
文化走出去、游客引进来。为了让外国游客来苏更便捷,我省及时出台促进入境旅游恢复发展“苏八条”, 加快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设立“水韵江苏”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入境游客首站。发行全国首张外籍游客数字旅游护照,优化入境旅游支付环境,全省文旅场所共加装智能POS机3900余个,256个文旅重点场所实现外币兑换渠道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全省纳入监测的259家4A级以上景区共接待入境游客107.74万人次,同比增长108.6%;银联国际支付渠道数据显示,入境旅游消费117.3亿元,呈现逐月上升的可喜之势。
持续转型,以科技赋能旅游业迭代升级
当前,文旅向“智”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积极拓展数字化文旅消费新场景,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旅体验需求,对消费恢复也是有力促进。
面对旅游业数字化迭代升级的新需求,省文旅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数字化建设的部署要求,研究制定文旅领域实施方案,并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贯彻落实国家“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数字经济和旅游业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塑造新质生产力。
一个新的目标被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力争实现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智慧化转型升级全覆盖!目标既定,江苏文旅是如何推进的?
——强平台。每逢节假日,江苏智慧文旅平台便成为“守护神”一般的存在,该平台在全国首创通过5G无人机对全省30家重点旅游景区人流、车流、停车场饱和度、安全应急事件及火灾报警等开展实时巡查,极大提升监管质效,护航节假日旅游市场安全。
2020年7月,江苏省智慧文旅平台正式上线,经过4年多的运行,如今已发展成为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分析三大功能于一体,包括4大主题库、31个子库、3.12亿条数据的文旅行业数据资产的“文旅数据库”,可对我省文旅行业6088家经营主体单位实现实时监测全覆盖。
在全国率先上线“智慧文旅行业大脑”,建立文旅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一个个智慧平台,成为江苏发展智慧旅游最扎实的支撑。
——推应用。徐州拓普互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沉浸式交互VR体验装备已应用于包括上海迪士尼在内的多家旅游景区。
我省全力聚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行业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近20个,遴选省级智慧文旅示范和培育项目65个。
有“备”方能无患,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以及星级饭店等客流密集区域网络全覆盖,提高重点旅游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
技术加持,让旅游更有想象力——各地推出一批深受游客喜爱的沉浸式互动性数字化体验产品和项目,南京大报恩寺打造“智能馆长”为游客创造专属导览体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成为人气最旺的打卡点。
——树标杆。江苏有意愿也有能力打造智慧文旅标杆示范项目。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就是最好的证明,省文旅厅联合省人社厅在全国率先实现279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市级以上文化场馆一卡通行,预计到2025年,国有A级旅游景区、县级以上文化场馆将实现“一卡通”100%覆盖。
截至今年8月底,以第三代社保卡为载体发行“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总售卡38.43万张、拉动文旅消费约4.45亿元。
实施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是另一项数字文旅便民服务重要举措。我省多地开展数字人民币受理场景改造,建成省级文旅消费便捷支付示范区45个、数字人民币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覆盖超85%,提高了文旅场所消费支付便捷度。
放眼未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表示,全省文旅系统将深刻把握新时代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把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穿融入旅游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部署要求,对标对表“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和“探索新经验”重大任务,进一步树牢高质量发展理念,始终把牢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实践导向,结合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推动建设旅游强省,在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强大国际竞争能力的旅游强国中展现江苏担当,助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数读“水韵江苏”
【资源足种类多】
全省普查登记文旅资源单体118万余个,其中自然资源景观占19%、人文资源景观占81%,28个项目入选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候选名单。
现有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中国大运河(江苏段)等3处世界文化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盐城)1项世界自然遗产。另有里运河—高邮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兴化垛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66处。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名镇31个,数量列全国第一。
有昆曲、古琴艺术、传统制茶技艺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7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扬州玉器厂、宜兴紫砂工艺厂等9家单位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全省备案博物馆361家,其中一级博物馆26家、位居全国第二;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常州博物馆、吴中区博物馆6家单位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总数全国第一。
江苏是红色资源大省,有各类革命旧址、红色遗迹171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25处、可移动珍贵革命文物9091件/套,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1处23个景区(点)、革命历史类备案博物馆纪念馆46个。
【产业化程度深】
全省现有5A级景区2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家、旅游休闲街区9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6家,数量均列全国第一。
有五星级旅游饭店70家、甲级旅游民宿9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有省级旅游度假区51家、旅游休闲街区23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5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45家。
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南京、苏州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无锡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常州市获评试点城市。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领域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家、省政府督查激励19家。
常州市环球恐龙城休闲旅游区、苏州市周庄古镇景区、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南京金陵饭店等4家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根据文化和旅游市场行政审批数据,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共有经营主体33321家。全省经营主体中,文化市场29338家,旅游社3983家。
【“旅游+”范围广】
全省建成小剧场1156座,现有小剧场建设优秀案例50个、小剧场精品剧目40个。
认定省级非遗创意基地21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0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32个、非遗工坊60个,遴选推出“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体验游、“古韵扬州”非遗主题游等非遗精品旅游线路20条。南京秦淮灯会、泰州溱潼会船先后获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0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42家,2022年至今年7月,共有39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精品线路,苏州高新区树山村、南通海门颐生村、徐州马庄村、盐城巴斗村等4地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储备名单,5个项目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苏州市沙洲优黄文化园、镇江市醋文化博物馆、常州市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宿迁市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南京市南钢工业文化旅游区、苏州市隆力奇小镇等6个项目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无锡市海澜飞马水城、南京市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苏州太湖体育运动休闲小镇3个项目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6家,省级工业旅游区142家。
常州溧阳“1号公路”、“常州芳茂山恐龙主题服务区”分别获评全国交旅融合发展十佳案例、典型案例。
【数字化程度高】
扬州市《餐厅——自助餐设计与服务指南》成为我国牵头编制的首个旅游餐饮国际标准。扬州市《标准护航文旅融合与国际合作》、南京市秦淮区《标准引领老城区旅游发展新路径》入选首批全国20个文旅标准化示范典型。
全省建成南京博物院“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江苏省美术馆“水印版画材料与技术研究”、扬州大学“中餐非遗技艺传承”等3家国家级文旅重点实验室,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获评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有3个项目入选全国文旅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苏州丝绸博物馆“丝绸纹样数据采集与应用推动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获评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南京文投集团“世界文学之都”数字空间项目、省文化馆“江苏公共文化云运营推广”项目入选优秀案例。
在全国率先建设省级文旅重点实验室15个、文旅装备技术研发中心15个。全省认定省级智慧旅游景区32个,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无锡拈花湾、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景区、“二分明月忆扬州”夜游等5个项目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空间培育试点,连云港花果山景区、苏州周庄古镇、无锡拈花湾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首批“5G+智慧旅游”试点,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下一篇:“援”梦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