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话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当我们谈论“竞争”、“生存”和“故乡”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来自远方的朋友,他们怀揣着梦想,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了上海。这里,是他们的新天地,也是他们想要扎根的地方。他们认为,上海不仅属于上海人,而是属于每一个在这里奋斗的人。不存在什么“本地人”和“外地人”,来到了上海,就是“上海人”。
这种观点让我陷入了思考。这算不算一厢情愿呢?
我们要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对于那些从贫困地区来到大城市的人来说,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种精神是值得尊敬的。然而,当他们将“竞争”视为一种可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时,这就变得有些复杂了。有人选择放弃应有的权益,如不要社保、不要双休甚至是加班费,自降薪酬,只为了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这样的“内卷”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也让整个行业的标准不断下滑。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真正的竞争应当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牺牲自己的权益来换取短暂的优势。这不仅破坏了社会秩序,还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或许还有切身感受,那就是,这样的一幕幕“内卷”正在上演,而且趋势是越来越卷。
为了融入上海,为了扎根上海,为了做一个上海人,这样卷,有何不可?
我们来谈谈“故乡”。对于很多人来说,家乡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即使它并不富裕,但那里有我们成长的记忆。如果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离开家乡,那么谁来建设和发展那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道理好像大家都懂,但是就像说的那样“身体是诚实的”,嘴巴上说得再好,脚步还是选择了离开家乡。贫穷的家乡和富裕的上海,换做你,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我认为,无论是留在家乡还是前往更发达的城市发展,关键在于找到一条既能实现个人价值又能促进社会进步的道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自己的家乡,都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经济繁荣,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大城市如此,小乡村也一样。
我也希望每一位在外打拼的朋友能够不忘初心,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不妨回来看看,也许你的家乡正等待着你的归来,等待着你用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去改变它,让它也变得像上海一样美好。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