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同样孕育着五颗璀璨的明珠——分别是1个世界文化遗产地,遵义海龙屯和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铜仁梵净山。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开放发展的日益加速,曾经藏在“深闺”的宝贝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各种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深受世人喜爱,世界级资源已成为多彩贵州的一张张名片。
01 仙境之旅——荔波喀斯特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荔波喀斯特位于贵州东南部的荔波县,被认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荔波茂兰至今保存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2007年6月在联合国第31届遗产大会上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荔波喀斯特是贵州高原和广西盆地过渡地带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观是锥状喀斯特,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荔波喀斯特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多个标准。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与递变;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区内9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其中主要是水族、瑶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
美丽的水族姑娘身着特色民族服饰站在卯运风雨桥桥头等待游人的到来。 肖芳 摄
瑶山妇女在禾仓下闲坐。廖迅 摄
荔波这种锥状喀斯特的典型就是茂兰保护区。茂兰圆锥状的喀斯特峰密集成丛状。在峰丛的包围中,有四周封闭、底部平坦的较大区域,称为“洼地”。茂兰的主要地貌是“峰丛洼地“组合。要看峰丛森林,最佳地是茂兰的石上森林,这里有个在山顶上的观景台,峰丛尽收眼底。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02 红土奇缘——赤水丹霞
尹刚 摄
赤水丹霞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其面积达1300多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有“赤水丹霞冠华夏”之美誉。2010年8月2日,赤水丹霞与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六大著名丹霞地貌组合成为“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八个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尹刚 摄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与瀑布、湿地、翠林等大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形成山光水竹共谱的风光胜境。
尹刚 摄
在赤水,最为独特,最受游人称誉的丹霞景观有金沙沟赤壁神州、香溪湖万年灵芝、四洞沟渡仙桥、丙安天生桥、天台山红岩绝壁、石鼎山奇观、复兴转石奇观、长嵌沟丹霞峡谷、十丈洞丹霞岩穴、金沙沟甘沟峡谷和硝岩洞穴等十多处。
王先龙 摄
03 云隐仙台——施秉云台山
肖芳 摄
2014年6月23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以贵州施秉云台山等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项目获批通过,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8个项目,贵州第三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这里是典型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独特,充满水墨写意元素,独具山水诗画意境。
肖芳 摄
云台山位于城北13公里处,因山的形状“四面削成,独处于云霄之半”,突起于群山之间,加之常常出现云海之奇景,故名云台山。夏季的早晨,登上云台山,游人可看到磅礴的云海奇观。那云雾飘忽苍茫,使云台山的奇山异石时隐时现,瞬息万变,耐人寻味。
肖芳 摄
施秉云台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发育最好最为壮观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亦是研究白云岩发育演化的天然试验场,填补了世界自然遗产的水系空白。世界自然遗产联盟的专家考察云台山时认为,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拟的自然美”。
04 梵天净土——铜仁梵净山
梵净山位李贵云 摄于贵州省铜仁市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地球同纬度上原始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唯一一颗“绿色明珠”。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公里。梵净山的“红云金顶”、“山石云瀑”景象闻名于世。
一山千溪武 陵源,大气磅薄则雄视天下。梵李贵云 摄净山 集“黄山之奇、峨眉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身,海拔两千米以上山峰二十余座,峰岭纵横,地貌奇特,犹如一部浑然天成的地质史书,素有“名岳之宗,武陵之源”美称。
尹刚 摄
除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梵净山还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梵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雨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是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生物资源基因库”,这里繁衍着7100种野生动植物,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珙树(鸽子树)林,也是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
黔金丝猴 李宜型 摄
05 古韵雄关——遵义海龙屯
杨世龙 摄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海龙屯”申遗成功,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殊荣,成为贵州首项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沉睡700多年的土司古城堡,因此受到全球关注。
黎敬程 摄
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该遗址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遵义古称)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屯上建有九关,其中:屯前六关有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为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九关之间,各关有巨石垒成的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规模恢弘,犹如山岭长城。坐落于龙岩山巅的新王宫,虽然在平播之役中遭到焚毁,但古色古香的海潮寺却记录着这座山脉曾经发生的一切,辉煌与覆灭,圣地与哀歌,让人铭记着这座名留青史的屯堡曾饱经数百载风霜,如今依然挺立如初。
王旭 摄
海龙屯不仅是播州杨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遗址,更是中国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代表性物证。它展示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深入交流。这种“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更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座遗址,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记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为后世讲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坚韧。
土司小镇全景 林剑 摄
来源:贵州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