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五一小长假期间,山东临沂的“冲锋”的号角一遍遍响彻红嫂家乡旅游区,“跟着团长打县城”成为五一假期最受瞩目的乡村文旅新形态,展现了沉浸式体验赋能乡村文旅创意升级的新可能,更是乡村文旅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意驱动”的实践新典范。本文以临沂“跟着团长打县城”现象级项目为切口,剖析其如何通过“红色IP活化+群体情绪共振+轻量化沉浸设计”实现破圈,为乡村红色文旅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沉浸式体验驱动乡村文旅活化”的框架,为同类乡村红色旅游提供实践参考。
“跟着团长打县城”现状:
红色文旅的现象级突围
“跟着团长打县城”是山东临沂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即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推出的沉浸式影视体验项目。该项目以经典抗战剧《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桥段为蓝本,通过场景复原、角色扮演、剧情互动等方式,将游客转化为“抗日战士”,在“团长”NPC的指挥下完成“动员大会、突击行军、攻打县城、庆功联欢”四大环节的模拟战斗,在道具安全的前提下游客能够手持道具大刀、红缨枪等,也可以选择穿上军装来一场“最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cosplay”,在炮火声效与实景掩体的配合下,体验冲锋陷阵的激情瞬间,在冲锋完后,还能够体验县城中的“战时美食制作体验”,还能够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等等。
“跟着团长打县城”现场体验
在2024年“跟着团长打县城”于国庆假期一经推出后便迅速走红,迎来了一波流量小高潮,国庆假期单日游客量峰值可达到7.5万人次,假期结束后也能达到4万人,是往年该景区流量同期的三倍,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旅新星”,而到了今年五一小长假,有着年后首个长假的人流加持,“跟着团长打县城”更是火爆出圈,霸屏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项目相关话题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累计曝光超百万次,15次登上热搜榜,成为假期炙手可热的文旅新体验目的地。
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跟着团长打县城”爆火的流量密码
1爱国情怀的沉浸式唤醒:集体记忆与仪式化重构
“跟着团长打县城”具有一套“红色文化+影视IP”的叙事框架,在这种框架下,游客们对于抗战红色历史以及对《亮剑》老剧的记忆得到了具象化的转化,而这种集体记忆的转化十分符合莫里斯·哈布瓦赫所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中“社会群体通过仪式化实践重构历史认同”这一观点。“跟着团长打县城”还原了1941年抗战时期的情景,以《亮剑》等抗日剧的场景还原,将游客置于“支前民工”“八路军战士”等角色中,通过动员大会、冲锋号角、庆功联欢等仪式化场景,构建了“身体在场”的情感共振场域,游客们手持红缨枪冲锋时,通过道具握持激发触觉,通过炮火声效刺激听觉(炮火声效),通过硝烟、NPC等激活视觉形成多模态刺激,触发具身认知效应即身体动作与历史情境的同步,使个体从“观看者”转化为“行动者”。
动员大会现场
同时当游客沉浸于“攻打县城”的任务链时,他们的目标明确即突破“鬼子”防线、反馈即时即与NPC互动、挑战适度即多人团队协作,形成高度专注与愉悦感,使爱国主义教育摆脱说教模式,转化为情感无意识内化,比如说冲锋时刻的集体呐喊,既是戏剧高潮,也是群体情绪的宣泄口,呼应了社会情感动员理论中“仪式化行为强化身份认同”的机制。
攻城环节现场
2群体情绪的精准拿捏:解压、社交与游戏化设计
“解压”是观众对“跟着团长打县城”体验项目的评价关键词,““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的爆火,本质上是一场针对Z世代群体情绪的精准狙击。当代年轻人成长于民族复兴与互联网浪潮交织的时代,既对“打鬼子”这类家国叙事怀有天然的情感共振,又渴求在娱乐化场景中释放压力、建立社交认同。“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的爆火,本质上是一场针对Z世代群体情绪的精准狙击。当代年轻人成长于民族复兴与互联网浪潮交织的时代,既对“打鬼子”这类家国叙事怀有天然的情感共振,又渴求在娱乐化场景中释放压力、建立社交认同,项目通过“影视IP活化+沉浸式剧本杀”的模式,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可参与的“情绪消费品”即游客穿上八路军军装冲锋时,既是《亮剑》经典桥段的复刻,更是在“正义必胜”的集体呐喊中完成对现实焦虑的代偿——挥舞木质大刀砍向滑稽的NPC“鬼子”,既满足了民族情感宣泄的安全阈限,又通过物理动作释放职场内卷的压力,这种“无害化情绪出口”的设计暗合了Z世代“既要热血又要解压”的矛盾心理。而游戏化思维的嵌入进一步放大了情绪价值,从动员大会到庆功联欢的标准化任务链,让参与者无需专业表演就能获得“打怪升级”的即时反馈;陌生人组队攻城的设定则激活了弱连接社交的魔力,这种“五分钟革命友谊”的缔造机制,本质上是通过阵营对立的仪式感重构临时情感共同体。
游客群情激昂冲进城门
3情绪消费时代的传播逻辑:UGC驱动社交裂变生产“文化模因”
更深层的爆点在于,项目巧妙把握了情绪消费时代的传播逻辑——当游客将涂抹“战损妆”的冲锋视频配上《钢铁洪流进行曲》发布到抖音,粗糙的“战损妆”和木质步枪反而成了传播利器,#最适合中国人的cosplay# 的标签便不再只是游玩记录,而是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情绪展演。这种“轻量化历史表达”暗合了年轻人的社交法则即他们拒绝被动接受教科书式的说教,却愿意为“能玩、能拍、能二创”的体验买单,项目刻意设计的“非完美真实”比如说做旧军装的毛边、NPC的方言台词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游客的手机镜头成为历史叙事的放大器,这种UGC驱动的社交裂变,让历史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年轻人主动生产的“文化模因”,在戏谑与庄重的张力中完成了红色叙事的代际传递。正如上海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通过模糊观演边界重塑剧场体验,临沂项目的成功印证了文旅产业的新法则:谁能将群体情绪转化为可交互的游戏化叙事,谁就能在Z世代“为情绪买单”的浪潮中抢占先机。
3
乡村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初探
1产品创新:从历史叙事到体验经济的三重转化
“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的成功印证了“沉浸式体验”作为乡村红色文旅转型的核心引擎。其创新路径可总结为三重转化模型,首先通过符号转化将红色文化具象为可感知的体验元素,该项目以《亮剑》影视IP为介质,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木质大刀”“战损妆”“冲锋号角”等具身化符号,构建起Z世代可理解的文化解码系统。这种转化打破了传统纪念馆“文物+展板”的静态展示模式,让红色记忆通过五感通道直达体验者神经末梢。其次是价值转化路径的创新,通过构建“任务驱动型”简单的体验框架,将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可量化的游戏目标。游客在“攻打县城”过程中形成的团队协作、策略制定等行为,本质上是通过情境模拟实现的价值内化,让游客子啊沉浸体验后加深对伟大抗战精神、红嫂精神的理解,印证了“寓教于乐”“体验即教育”的新型传播规律。最后是空间转化带来的场域重构。项目突破传统景区空间限制,通过“四维活化”即时间维度复刻1941年、空间维度还原县城战场、情感维度唤醒集体记忆、技术维度融合声光电,构建起立体叙事场域,这种转化使原本分散的红色遗址比如红嫂纪念馆、战时碉堡,形成了有机串联,创造出1+1>2的体验价值。
八路军NPC激情演绎
2运营革新:轻资产模式下的沉浸式产品开发框架
临沂项目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运营范式,其核心在于构建“轻量化沉浸式产品开发框架”。该框架包含四个关键模块,首先是IP活化模块,通过采用知名电视剧《亮剑》中的“攻打平安县城”的剧情,将知名文化符号转化为体验场景,相比实体景观建设与剧本规划节省了很大的初期投入。其次是模块化场景设计,将2小时体验分解为动员、行军、攻城、庆功四个标准单元,每个单元可独立调整以适应不同客群需求。在成本控制方面,项目开创了“低科技高体验”的创新路径,通过道具复用、NPC演员培训体系、声效环境替代实体爆破等方式,实现高质量体验与低运营成本的平衡,这种轻资产模式使项目投资回收周期大幅缩短,为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游客共创”的内容生产机制,通过设置开放性剧情节点,如攻城策略制定、庆功节目编排、儿童游客扮演小兵等,使许多体验内容由游客实时生成,这种UGC模式不仅降低了内容开发成本,更通过参与感提升增强了体验黏性。
游客成队冲锋陷阵
3产业融合:构建乡村文旅价值增值的生态闭环
项目的深层价值在于打通了“红色文旅+”的产业融合通道。首先是与影视产业的深度耦合,通过沉浸式体验反哺影视IP生命力,形成“影视引流-体验转化-IP增值”的闭环。其次是与教育产业的融合创新,开发出“红色研学+”产品体系,将体验项目分解为军事训练、历史探究、戏剧表演等教学模块,让中小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沉浸式体验中深化红色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地经济激活效应,项目带动沂蒙红色影视城周边形成“沉浸式体验经济圈”,为周边大大小小红色文化影视拍摄地增添文旅新业态,项目也给周边其他红色景区带来更多人流量,同时农户开发出“支前煎饼”体验工坊,小院戏剧表演等等,为周边乡村农户创造更多间接就业机会,真正实现了“文旅活化-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结语:临沂“跟着团长打县城”的破圈,印证了沉浸式体验对乡村红色文旅的革新力量。项目以“轻资产+强共鸣”模式,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可互动的文化符号,通过群体情绪共振与游戏化叙事,让历史记忆在冲锋呐喊中完成代际传递。其成功不仅在于精准捕捉Z世代“解压社交”“情绪消费”需求,更提供了可复制的开发框架:以IP活化唤醒文化认同,以模块化设计平衡体验与成本,以UGC传播放大文旅势能。未来,随着数字技术赋能,“沉浸式+”或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但需建立政府、企业、村民的协同机制,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动能,为乡村文旅创造兼具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图景。
文章来源:飙马特色商旅文。免责声明: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