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体化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过去那种一路上山、围着景点“拍几张照、到此一游”的观光游、跟团游,已经很难赢得市场。而低山旅游具备的“小而美”“小而精”优势特点,能够更好满足人们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出游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低山旅游、推进休闲度假康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相对于高山旅游,低山旅游不仅兼具生态、经济、旅游价值,更注重文化认知和文化味道。
黄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座城,她是文化的容器,310处中国传统村落,4700多处古民居,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千处历史文化遗存,百万件文书文献,整座城市就是一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满足不同客群的获得感和心灵体验,这些都是发展低山旅游的重要载体。
1
发展低山旅游,要全面对接、匹配大众旅游时代的产业发展趋势,紧跟整个旅游产业出现的分众化、体验式、精准化市场特点,推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高标准推动大黄山指导性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和项目规划有机衔接,更加具象化地落实“1+7+N”总体布局,把星罗棋布的传统街区、传统村落镶嵌其中,不断拓展低山旅游的发展空间、价值空间、容量空间,逐步形成龙头引领、区域联动、多极多点支撑的众星拱月发展格局。
2
发展低山旅游,要坚持精品意识、突出精品示范,持续提升核心资源吸引力,打造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高品质旅游产品。
大力实施景区提升行动和“一景一策”改造提升,常态化开展重点乡镇、重点景区街区调度,着力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休闲度假区,创建一批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聚焦“小美好、小美食、小美景、小美物、小美宿”等五小美,大力培育夜间消费、特色美食、非遗展演、音乐嘉年华等一批场景业态,发展壮大徽州美宿产业,焕新徽州古城、黟县古城及屯溪老街、河街、黎阳IN巷等一批休闲街区,让更多人因为一道菜爱上一个村、因为一栋房奔赴一座城、因为一场秀奔赴一座城。
3
发展低山旅游,要坚持从优化整体旅游环境着眼,围绕服务环节发力,推动实现处处是景色、人人是形象的生动局面。
游客玩的放心、舒心、开心,旅游产业链才能向更深层次拓展。要坚持主客共享,从市民游客微观感受出发,深入开展城市功能活力品质提升行动和“大景区·花满城”三年行动计划,下绣花功夫实施微改造精提升,持续推进“镇景村”交旅融合发展,建设更多的景区城、景区乡(镇)、景区街、景区村、景区路,让黄山随处可漫步、可品读;坚持友爱美好,迭代升级智慧服务,常态化开展问询指引、应急救助等志愿服务,提升租车、停车、厕所、标识牌等服务配套,完善纠纷投诉处理机制,全面提升黄山旅游“第一印象”。
近年来,我们依托黄山和徽州两个顶流IP,落实“1+7+N”总体布局,构建“山水村夜”文旅产业新坐标系,推出一系列“免减优·促消费”举措,有力推动山上山下联动、产业产品融合,效果显而易见。
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量突破8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740亿元,今年上半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7.6:34.4:58,以旅游消费为代表的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更加突出。
一大批跨界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以创意创新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升级、旅游产品向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延伸的趋势变化更加明显。
发展低山旅游,黄山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又有难得的战略机遇。优势可用不可弃,机遇可得不可失。我们要深刻把握大黄山建设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加快发展低山旅游,全面刷新外界固有认知,不断焕新小而美、小而优、小而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出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引领带动旅游消费升级,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来 源:黄山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