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旅游,孩子还不乐意,家长怎么这么难?
01
每到假期,带孩子出门旅游似乎成了许多家庭的“标配”。家长们辛苦准备,期待着能和孩子共度一个愉快的假期,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家长认为,带孩子出游是为了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因此,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希望孩子能尽可能多地看到、学到。
但孩子们的感受却并非如此。
孩子嫌累、嫌热,想买的东西家长不给买,结果旅行变成了“苦差”,双方都不开心。
有的孩子从内蒙到北京玩,热得满头大汗,直接被热哭。
还有的孩子每天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光打卡拍照,最后抱怨说:“没意思,一点都不好玩,感觉就像在完成任务。”
有家长带五年级的孩子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待了一礼拜去了北京的各个大学,各个博物馆,图书馆,去看了升旗降旗,家长觉得非常有意义,孩子却一脸苦相。
孩子去北京最期待的是环球影城,家长没安排去,觉得游乐场有啥可玩的,没意义,去大学校园,去博物馆图书馆才有意义。
结果就是,家长每天辛苦带孩子出门,每天走很多路去充实自己,孩子越来越不配合,最后直接翻脸,说什么也不出门。
在网上,类似的吐槽非常多。
“每天都被安排去不同的景点,还要拍照留念,好累啊!我都没有时间好好玩玩。”
“我想玩的东西,爸妈都说没意思,不让我玩,我想在沙滩上堆沙堡,他们却说要去看历史遗迹。”
“我想买的东西,爸妈不给买,说在景点买东西太贵,不如回家淘宝。“
这样的暑期旅行,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不算什么好的体验。
02
我是觉得,旅行的意义在于体验,而不是去过多少地方、打过多少卡。
孩子们更关心的是他们能否在旅行中找到乐趣,能否尝试到新鲜有趣的事物。
如果家长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行程,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那么旅行自然就很难成为一次愉快的经历。
要想让带孩子出游变成一次愉快的经历,我们需要转变思路。
多问问孩子的意见。在规划行程时,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听听他们想去哪里、想做什么。
比如,如果孩子对历史文化感兴趣,那么可以考虑去一些博物馆或历史遗址,甚至可以安排一次亲子考古体验,让孩子亲手挖掘化石或文物;
孩子喜欢动物,那么可以去动物园或海洋公园,还可以参加一次海豚亲密接触的活动。
行程中要有家长想让孩子去看的东西,比如有教育意义的有纪念意义的,也要有孩子想去体验的,比如游乐场等等,每个人都有期待。
这样才能增加孩子的参与感,还能确保行程更加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03
还有就是,可以适当增加一小部分“奢侈”预算。
确实,景点的东西会比某宝某多多贵,但回家躺在床上购物,跟出去玩带回来的伴手礼,意义是不一样的。
我是觉得,出去旅行,可以适当地不那么追求性价比,增加一点小预算。
比如跟孩子约定好,可以买一个纪念品,或控制在多少预算内。。
这并不意味着要无节制地消费,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孩子买一些平时不舍得买、不舍得体验的东西。
比如,可以安排一次特别的亲子活动,比如骑马、潜水或者烘焙课程,让孩子尝试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活动;
品尝一顿风味独特的当地美食,比如去一家有名的网红餐厅或者尝试一次街头小吃之旅,让孩子感受不同的口味和文化;
还可以参观一个能让孩子眼界大开的展览或演出,比如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或者一场震撼的音乐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些小小的“奢侈”,往往能让旅行变得更加有趣和难忘。
带孩子出游本应是一次美好的亲子时光,但如果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就很容易变成“苦差”。
我们需要转变思路,多问问孩子的意见,适当增加一些“小奢侈”,让旅行变得更加有趣和难忘。
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在旅行中找到乐趣,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让每一次出游都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旅行不是苦差,应该是不同的快乐的体验,暑假还在继续,还可以继续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