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正以包容的怀抱、独特的风物
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酿成跨越国界的精神原乡
云南生态茶园。张鹏飞 摄
5月8日
中国新闻网发布视频稿件
《俄罗斯博主红河安家记》
报道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艾斯
在云南红河的旅居生活
报道全文如下
↓↓↓
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艾斯,在中国红河生活多年,深深喜爱云南红河的美食和宜人的气候。作为一名短视频博主,他通过抖音、小红书等账号分享自己在红河生活中的点滴。
他计划夏天接父母来红河,要带他们尝尝豆腐宴,看看这片土地如何将烟火与诗意酿成生活。夜色中,红河万家灯火渐次点亮,照亮异乡人扎根的方向。
(杨钧寓 周家成 制作 陈晨 视频来源 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红河分中心)
外国朋友在云南找到向往的生活
来“有风的地方”吹散身心疲惫,去“有水的村寨”泼洒欢笑祝福,到“有火塘的农舍”夜话人生甘甜,不少外国朋友已经过上了“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瑞典人帕特里克——
我是老乡 不是老外
“在大理,我是老乡,不是老外。”瑞典人帕特里克7年前定居大理,如今早已融入当地生活。“像家一样”“归属感”,是他和许多“新大理人”描述大理时的真情实感。
“大理的山和水,一年四季都有它的美。”帕特里克说,“大理的天气也非常好,所以我选择定居大理。”
帕特里克在农场里种植有机蔬菜,在直播间,他有空就会和网友互动,回答有关有机种植的问题。从听不懂中文,到流利地用普通话交流,他慢慢融入了大理这个美丽的城市。
英国人李·巴雷特——
一切如此美好 缘分刚刚开始
2025年2月22日,英国旅游博主李·巴雷特来到云南省玉溪市高原体育运动中心,便被浓厚的足球氛围感染。这一天,他专程为云南玉昆队的中超首秀而来。赛前,李·巴雷特品尝了当地特色的长街宴,随后拿起运动相机,记录下他首次踏入中超赛场的珍贵瞬间。
赛后,李·巴雷特转赴普洱景迈山,他惊叹于景迈山的悠闲、原生态与惊人美——这里的世居民族世代守护着千年古茶树,这些古树宛如时间的守护者,静静地伫立在云雾缭绕的山间,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馈赠。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巴雷特意识到,景迈山不仅是一片风景秀丽的土地,更是一个关于传承、保护与和谐生活的生动故事。而他与云南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哥伦比亚人高飞——
开着房车畅游 记录点滴美好
高飞是一名来自哥伦比亚的旅行达人、视频博主。2000年第一次来中国旅行后,他便爱上了这里。2021年底,高飞和中国妻子买下一辆房车。“我们从广东出发,先后经过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陕西等多地,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我叹为观止。”他感叹道。
2022年12月在云南的时光,让高飞记忆犹新。第一次来到云南的他,游历了文山、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玉溪、昆明、楚雄、大理、丽江、迪庆等地。一路上,他不停拿起相机,记录点滴美好。
2024年,高飞将他拍摄的素材制作成一部纪录片。其中众多有关云南的片段,足见其对云南念念不忘。“我已经在计划下一次云南游了。”他兴奋地说。
美国人莉亚——
一段温暖记忆 一份浓浓乡愁
美国女孩莉亚一家与普者黑的缘分,始于与“三只猫客栈”主理人武益竹的友谊。2024年6月,他们跨越重洋来到普者黑。
一个月里,莉亚在普者黑修缮窗棂、侍弄花草,在湖边踱步直至暮色四合。武益竹感慨:“普者黑少了一位旅者,多了一位‘村民’。”这种融入,让莉亚重新定义“财富”——“这里不以物质衡量丰裕,而是文化、传统与人际的深度联结。”
回到美国后,莉亚写下长文寄托“乡愁”:“三只猫客栈的员工已是我的家人,市场香料的气息、群山倒映湖光的画面,让我确信宁静本身就是力量。”如今,她常向友人分享这段经历:“走出文化舒适区,才懂得用不同视角理解世界。”
日本人后藤裕人——
希望更多朋友 成为“新云南人”
“云南气候宜人、文化多元、生活惬意,加上中国与日本文化有许多相近之处,这些都坚定了我留下来的决心。”后藤裕人说。
后藤裕人38岁那年决定辞去工作,开始环游世界。2004年,刚结束东南亚之旅的他从老挝入境中国,第一站便是西双版纳。他很快就被充满异域风情的景色和民族文化所吸引,随后决定游历云南各地。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红河元阳与金平,秀丽、壮观的梯田让他流连忘返。2009年,他最终选择定居下来,开启自己的“云南人生活”。
这些年来,后藤裕人与中国妻子一直生活在昆明。随着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加速,昆明正变得越来越宜居。“社会更安定、交通更发达、生活更便捷……这些都是过去十多年来城市切实发生的变化。”后藤裕人感慨道。
法国人文森特——
风土美食带我 融入云南生活
文森特是昆明一位小有名气的法餐主厨,来自法国东部阿尔萨斯—洛林大区。定居云南8年多的他,不仅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更把云南本地的风土融入烹饪,创造出独特的融合美食。
每到休息日,他总爱骑上自己的小摩托,在昆明各大菜市场之间穿梭。折耳根、芋头花、木姜子、大芫荽……几年下来,他熟悉了不少云南人常用食材。在昆明太太和朋友们的“指导”下,文森特甚至学会了用云南方言砍价。
文森特对云南的探索,绝不仅限于美食。登哈巴雪山、去丽江露营、在昆明附近徒步……闲暇时间,他喜欢和家人或三五好友一起,在大自然中感受云南的多样之美。“美食帮助我认识、熟悉并且融入云南生活。但我对云南的探索,还将继续。”文森特笑着说。
法国人吉尔——
很高兴找到 一个有根的地方
法国人吉尔来中国生活已有十几年,现定居于云南大理,在传统村落磻曲村经营着一家私房菜馆。如今,人们更喜欢叫他“晓松”,一个地道的中文名字。晓松的私房菜没有固定菜单,他的菜肴融合了法国、西班牙和云南风味,食材丰富多变,常给食客带来“开盲盒”般的惊喜。
闲暇时间,晓松总喜欢站在院子里远眺苍山,“我从小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望着苍山,不禁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热情好客的百姓、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些元素的交织,将大理与法国紧密联系起来。晓松在大理,找到了家的感觉。
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晓松感到非常满意,他希望将当地村民写进小说里。“过去20多年里,我一直奔波在世界各地,身边的朋友来来去去,这样的状态有些让我迷失了方向。但大理却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它不是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有根的地方。”
老挝人雷龙——
在“早咖晚茶”中 感受包容与平衡
2022年,家住老挝万象的雷龙搭乘中老铁路列车第一次来到云南旅游。便捷的交通让他喜出望外:“过去从中国回家需要两天,现在从普洱乘动车到万象只需5小时,一天之内能赶回去和家人吃晚饭。”正是这种“一日生活圈”的便利,让他决定留在中国发展。同年,研究生毕业的雷龙进入普洱学院,成为老挝语教师,开启了他的“双城生活”。
如今的雷龙,早已习惯清晨一杯云南小粒咖啡、傍晚一壶普洱茶的生活。他说:“云南的包容性让我找到了事业与生活的平衡点。”
(云南新闻网综合自中国新闻网、
云南日报、云南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