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作者:江湖游侠
原平市大龙门牡丹山庄旅游景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名声在外了。
这个乡村游景区,以古村落为基础,以川流不息的山泉水为纽带,将一些景点和景观串连起来,形成树的森林、花的海洋、水的世界,三月桃杏花、四月郁金香、五月牡丹、六月芍药、七月油菜花、八月向日葵、九月马鞭草、十月树莓,让次第盛开的鲜花吸引着游客流连忘返。
据悉,到2018 年底,景区已累计投资 2000 余万元,同年,景区游客突破 10 万人次。2019 年秋天,又购进了 20 多个花色的进口牡丹品种,种植松树、海棠树、柿子树、桃树、杏树、槐树、火炬树、金叶榆等各类树种500余亩,极大的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使大龙门山水风光更加靓丽。
目前,大龙门牡丹山庄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但是,这个以纯自然的山水、花卉观赏而开发建设的景区,因缺少人文景观而总是感觉品位不高、韵味不足。
可能有人会说,大龙门哪里有人文基础啊?
其实,在大龙门真的有,那就是劳动模范陈银未!
据《原平市志》“人物”载:
“陈银未(1889~1976),字陈琛,大龙门村人。出身寒门,青少年时期以樵柴佣工度日,26岁与父兄刨峁填沟野餐露宿3年多,造田10余亩,耕种为生。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本村村长,组织村民为八路军做军鞋,掩护照顾伤病员,为此,受到崞县政府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村长、村党支部书记。合作化时期,组织村民开山劈岭,引水上山,灌溉坡田,植树造林,改变了村里的生产条件,称为“水绕龙门”,被作家李束为写入《峰县新八景》一文,刊载于省级文艺刊物《火花》。1957年至1962年,连续7年被评为出席县、区、省的劳动模范。1976年去世。”
陈银未,不仅仅是大龙门的人文景观,也是原平群英谱中一位特色鲜明的地道农民。
他的事迹早在上世纪1958年3月的《崞县小报》上就有长篇报道。
那时,大龙门村共有35户、118人。全村227亩耕地,被分割成八百多块,这样瘠薄的土地,在最好的年景也只能打二百多斤粮食,农民粮食不够吃,生活很艰苦。当时,村里人这样说:“山大沟深尽石头,一不小心碰了头。过了晌午没日头,拖拉机回不转头。这个穷山没奔头,要想翻身平川走。”
1957年,在陈银未的带领下,大龙门村人采用开渠、凿泉眼、挖蓄水池等办法,扩大水浇地面积125亩,加上原有的水浇地共有220亩,基本实现了水利化。粮食亩产量由上年的309斤上升到330斤,全村共向国家交售粮食18000斤,每人吃到粮食422斤。加上副业收入,每人的实际收入平均达到63元,超过了当地富裕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引水上山工程中,陈银未从家里找出铁锤、铁钻、铁斧等11件开山工具,带领大家上了山。开工后,又一个渠的工程最大,有一华里长,要经过3个山崖、两个山湾,当时被人称作“过五关”“开天渠”。陈银未用肉眼测量、用镢头刨渠线,遇到什么困难就地解决。不久,一座高3丈、长48丈的陡崖挡住了去路。陈银未脱掉鞋袜,手持铁锤,赤足攀登在峭壁上,使劲刨凿。在他的带头作用影响下,大家都随后跟上。三天苦战,冲破了头道关,当即浇水2亩。他们还完成蓄水池36个,其中有17个是在山坡上逐级修成的,像楼梯样式,大家美其名曰“天池”。之后,他们用水渠把蓄水池连起来,组成了一个蓄水灌溉系统,能浇地37亩。
在农业社的日常工作中,陈银未历来是脏营生、重营生抢着做,掏茅子、提耧下种、清理蓄水池、冬季送公粮,他都不去指使别人干。社里要给他补贴工分,他坚决不答应。他说:“我今年做了31个劳动日,用不着给我补助。”反过来,他还尽力帮助村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有些无劳力户没柴烧,他就把自己砍下的柴送给他们烧;有些人家没有莲豆架,他就让到他的树林里去砍;他还把结余下的钱和粮,借给困难户用;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没办法上学,他拿出30元钱和百余斤粮食给予支持。……
1958年3月9日,中共崞县委员会发出向陈银未学习的通知。第一,学习陈银未同志硬干实干苦干的革命干劲;第二、学习陈银未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热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银未同志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模范事迹;第四、学习大龙门农业社党支部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的经验。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还不足以成为大龙门旅游景区的一座人文景观吗?
我们完全可以将陈银未故居,建设成为“陈银未事迹陈列馆”,利用他生前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具作为主要展陈物品,再配备影像、图版、场景等多种效果,将其打造成一处颇具教育意义和旅游研学的重要场所。
这样,大龙门景区就不会那样单调、乏味了!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