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川北总是藏着惊喜。当秦岭以南的油菜花海褪去金黄,广元的山野间却悄然酝酿着一场属于徒步者、文化迷与自然爱好者的狂欢。怎么说呢,你若是见过古蜀道上百年杜鹃与千年驿道同框的画面,大概就会明白这座城市的四月为何值得专门打飞的而来。
用脚步丈量时光:古蜀道徒步大会
四月的第三个周末,剑阁县龙源镇的主会场早早就被户外装备的彩色点亮。作为全国徒步大会的分站,这里串联起昭化大朝驿、明月峡和曾家山三大分会场。我跟着扛着单反的摄影家老张混进队伍,他边调试镜头边念叨:"你看这青石板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印,当年李白写《蜀道难》时踩的说不定就是这块。"
要说这条线路的妙处,在于它把蜀道的"险"转化成了现代人的"趣"。从红彤村村委会出发的山地越野赛段,百名选手在竹海与峭壁间穿梭,而普通游客可以选择缓步丈量五里铺的茶马古道遗存。对了,突然想起在江石村颁奖现场遇见位白发老者,他举着完赛奖牌笑道:"我七十三了还能拿老年组第三,你们年轻人可得加把劲啊!"
杜鹃花海与云端采撷:米仓山春日限定浪漫
海拔2000米以上的盐井河峡谷此刻正被上万亩高山杜鹃点燃。乘景区摆渡车盘旋而上时,同车的小姑娘突然指着窗外惊呼——那些六七米高的百年花树,硬是把山脊线染成了粉紫色的波浪。当地向导老王神秘兮兮地说:"我们管这叫'云雾嫁衣',花开最盛时山岚漫过来,整片花海就像盖着轻纱的新娘。"
要说赏花的最佳姿势,还得是住在半山腰的木质观景台。清晨推窗可见薄雾在花枝间流转,午后阳光穿透花瓣在地面投下细碎光斑。话说回来,山脚下的樱桃采摘园倒是更适合亲子家庭,沙河镇的果农教会我个诀窍:选那种表皮带着细微"雀斑"的果子,甜度绝对超标。
当文物在游戏里复活:博物馆的次元壁破了
广元市博物馆这个四月有点"不务正业"。他们联手爆款手游《物华弥新》搞的"30日云游计划",让镇馆之宝的战国青铜器在数字世界获得了拟人化形象。在皇泽寺博物馆的AR体验区,我看见个初中生举着手机满场跑,原来是在收集隐藏的千佛崖石刻彩蛋。
这种跨界玩法确实聪明。文物专家老李边演示全息投影边感慨:"以前我们总发愁怎么吸引年轻人,现在可好,孩子们追着问展柜里的青铜剑是不是游戏里的'SSR级武器'。"而千佛崖的露天展演更绝,暮色中无人机群托着发光的经卷升空,那一刻仿佛看见古老文明正在穿越时空握手。
非遗传承人的春天:校园里的活态课堂
万达实验学校的操场上,川北河川剧的脸谱师傅正在给孩子们画"临时妆面"。六年级的小雨顶着半张红脸跑来问我:"姐姐你看我像不像穆桂英?"旁边羊岭布艺童帽的展位前,老手艺人用缝纫机现场演示盘扣制作,哒哒声中飘落的布屑都带着旧时光的温度。
要说最受欢迎的还得数剑门棕编。看着棕榈叶在非遗传承人手里三折两转变成活灵活现的蚱蜢,连路过的外卖小哥都忍不住蹲下来学。你懂的,这种即看即学的体验感,可比玻璃展柜里的静态陈列生动多了。现场有位家长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原来传了三百年的手艺,和孩子们玩的扭扭棒手工是相通的。"
墨香里的时光胶囊:青川木牍的前世今生
在青川文旅公众号刷到隶书大赛征稿启事时,我正捧着杯明前茶发呆。2300年前那片改写中国书法史的战国木牍,此刻化作手机屏幕上的像素点,这种时空交错感莫名让人心动。书法家周老师在他的工作室里展示参赛作品,狼毫扫过宣纸的沙沙声里突然冒出一句:"别看现在用电脑字体方便,当年在木牍上刻错一笔,可是要刮掉整片竹简的。" (www.apyyf.com)
要说这场赛事最妙的设计,是允许投稿者将现代元素融入古隶。在初评现场见过幅让人拍案的作品——用咖啡渍做旧纸张,以快递单的形式重构《青川木牍》内容。评委们争论了半小时该不该给奖,最后还是主办方一锤定音:"老祖宗要是知道他们的文字能以这种方式活着,估计会笑着再刻一片竹简。"
藏在活动日历里的城市密码
翻看广元四月近40场活动的宣传册时,忽然发现个有趣现象:每个周末都像精心设计的主题盲盒。第一周主打体育赛事,第二周侧重非遗体验,第三周聚焦数字文旅,最后以书法雅集收尾。文旅局的小赵悄悄透露:"我们这叫'四重奏战术',总有一款能戳中你的旅行DNA。"
暮色降临时站在凤凰山观景台俯瞰全城,远处曾家山的越野赛补给点亮起串灯,近处利州区的摄影爱好者们正在捕捉最后一缕天光。山风裹着不知哪个会场的川剧锣鼓声掠过耳际,恍惚间觉得这座城市的四月,本身就是件正在发生的艺术品。 (laosy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