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是一片红色沃土,早在1923年这里就有了党的活动,1924年建立的中共寿广小组、寿广支部,1925年建立的中共延集支部、刘集支部,均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建立最早的农村党组织。由陈望道翻译的全国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自1926年辗转来到广饶,在刘集党支部被学习、使用、传播、保护、保存,直至半个世纪后被重新发现,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多年之后的今天,广饶已经成一片宜居宜业、富美和谐的乐土,而其红色旅游正是独具特色的一笔。从1975年《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重现到现在的半个世纪,广饶县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从小到大、从微到巨、从简单到丰富,迄今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一本书的赫然重现与其价值研究
1925年春,中共刘集支部建立,此后在支部书记刘良才的带领下,秘密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斗争,不断壮大党的组织。1926年春节期间,在济南山东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工作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家乡省亲,将一本1920年8月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带回刘集村。自1926年起,刘集支部连续举办了三个冬春的农民夜校,带领农民群众学习文化,同时也学习革命理论,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在学习材料中,就有刘雨辉带回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支部书记刘良才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为大家讲解书中的道理,大家都亲切地管封面上的马克思叫“大胡子”,称这本书为“大胡子的书”。1928年,中共广益(广饶、益都)特支、中共广饶县委先后在刘集村成立。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开展了“觅汉增资”、“吃坡”、“砸木行”等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刘集村是广饶、寿光、临淄、益都(今青州)四县边区的红色堡垒村庄,成为敌人的眼中钉,遭到多次烧杀劫掠,刘集惨案、火烧刘集等事件震惊齐鲁大地。《共产党宣言》从刘良才手中传到支部成员刘考文手中,最后辗转传到刘世厚手中,被精心呵护,先后保存于粮囤下、灶头里、屋顶脊瓦下,始终没有被发现,被损坏。在日伪火烧刘集时的烈火浓烟中,刘世厚冒着生命危险,从房屋雀眼中将这本《共产党宣言》抢救出来。《共产党宣言》到刘集后的半个世纪,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红色传奇。
历史尘埃散去,转眼到了1975年5月,广饶县文管会深入全县农村征集革命文物,第一站就到了刘集村。5月22日,文管会的颜华同志召集老同志座谈革命历史。老人们深情回忆了当年刘集党支部的创建情况和党员群众的学习、斗争生活,还唱起了当年的革命歌曲。有的献出了当年用过的梭镖,有的取来了当年开会学习用过的煤油灯,82岁高龄的刘世厚老人则提到他还保存着当年大伙儿学过的那本“大胡子”的书。当木匣打开,那本历尽沧桑的《共产党宣言》赫然再现眼前。几位参加过当年学习的老党员在几十年后又看到这本“大胡子的书”,心情都很激动。县文管会也为能征集到这份珍贵的革命文物而高兴。
此后,这本书就保存在广饶县博物馆(即今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后来还被调到省里参加过革命文物展览。但因为展览时考虑不周,导致这本书长期暴露在光线充足的展柜中,纸张变脆,褪色严重。当时,人们只知道它是一本具有很久历史的革命文物,却并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
《共产党宣言》的征集者颜华一直隐隐感觉到这件文物不一般。1985年,他遇到了知音。1985年,时任东营市政协委员的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副教授余世诚到广饶县考察,来到广饶县博物馆(1983年12月由广饶县文物管理组改建),见到了这本《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封面上错排的标题“共党产宣言”几个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余世诚读研究生时第一本专业书便是《共产党宣言》,里面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拿出来钻研背诵过,后来又从事多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专业敏感让他马上意识到,弄清这本书的来历将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后来,余世诚向山东省委呈交了建议报告。他认为这本《共产党宣言》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有深刻的传统教育意义,还对文物征集、文物保护工作有许多启示。它既是东营市的一“宝”,又是我们全国的一份珍贵文物,提议一定要加强研究和妥善保管。1986年2月,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昌安批示,要求对此书加强研究和保护。东营市委和市政府立即行动,特邀中央编译局专家参与,组成联合考查组,成员有胡永钦、余世诚、贾林志、颜华等。
经过联合考察组的考证,证实这本书就是1920年8月出版的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其为首版、首印,封面为水红色,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1920年9月,纠正书名错误后,又进行了重印(称为第二版),封面也改为蓝色。这一红色的错印本因其数量极少,所以弥足珍贵。广饶县刘集村这一封面错印藏本的发现,也证实了《共产党宣言》首版的出版时间是1920年8月,而不是人们以前认为的1920年春。
1986年5月8日,东营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在广饶县召开了授奖大会,对相关人员进行表彰。刘世厚老人已于1979年去世,由其孙子刘鸿业代为领奖。
《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现保存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目前,这个版本在全国仅存12本。值得一提的是,其它藏本多为馆藏本,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翻阅过的痕迹。而广饶刘集藏本则曾在多人手中辗转、翻阅,书的一角甚至留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它是唯一在农村党组织和革命者群体中使用、学习过的版本。它见证了革命的历史,见证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它的承载和蕴含都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深深敬仰。
从刘集村到全县:保护党史,刻不容缓
《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从1975年捐献,静置11年之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考证出来。而无意之中它受损的事实,时时在提醒着人们:保护党史文物,挖掘革命历史,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的推动下,全国大规模的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开始了。1980年5月,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负责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此后,多次召开全国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党史资料征集规划,形成了全国性的党史资料征集热潮。
当时的广饶县作为革命老区,高度重视党史资料征编工作。1981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建立党史资料征集研究领导小组,由县委领导亲自挂帅,负责征集、整理和编辑出版广饶地方党史资料工作。1986年10月,征集研究领导小组改为征集研究委员会。在征集过程中,从全县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他们通过座谈、走访、函件等方式,联系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革命者后人、革命历史事件的见闻者,从入村下户到远赴全国各地,征集到一大批宝贵的革命史料,为此后的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丰厚的基础。编辑了《广饶县党史资料》1-6辑、《清淄烽火》《丰碑——刘集党支部斗争史料》等330余万字的党史资料书籍。同时,自1975年设立的广饶县革命文物陈列展也不断升级、完善,至1983年升级为中共广饶县党史展(长期展)。
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抢救性地保护革命文物已迫在眉睫。广饶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也是由刘集开始的。
坐落在刘集后村的刘良才烈士故居,也是中共刘集支部旧址,从党组织诞生到解放前,都是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是重要的革命遗址。那本宝贵的《共产党宣言》就是曾在这里被阅读、被学习、被保存。1976年,这座古朴的小院落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起,广饶县委除组织对刘集的革命斗争史料进行挖掘整理、汇编成册(《丰碑》)外,还想方设法对这个院落的实体进行保护。在保护其原貌的基础上,对故居小院的北屋、东偏房进行了修缮加固,仍保持其砖基草顶的原貌;对院落、门楼、地道等进行了维修。扩展了旧址范围,在院落南面建设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简史陈列展展厅,设置了重点事迹展、大型室外环壁浮雕,室外设立了人物雕塑和纪念碑亭。经过多年修建、改扩建和提升,建成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于2005年7月1日落成开馆。后来该馆成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成为影响不断扩大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大力弘扬红色传统。”革命文物见证党的历史、记录伟大历程、承载革命精神。广饶县除中共刘集支部旧址外,还有中共清河地委旧址、中共延集支部旧址、赵庄伏击战遗址、抗日联络站大张旧址、封庙村团支部旧址等30余处革命遗址。广饶县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积极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多年来对辖区内红色文化遗址和遗迹持续开展调查、认定工作,公布革命文物名录。成立了广饶县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同时,着力开展革命文物修缮工程,近年来实施完成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的修缮工作,编制完成了中共延集支部旧址、吕乙亭故居等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设计方案。自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建成后,还先后建设了张太恒上将事迹馆、中共延集支部史迹馆、李耘生烈士事迹陈列室、封庙团支部旧址史迹馆、赵庄伏击战纪念馆等展馆。
广饶的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故事、革命歌曲……就珍藏在那一卷卷史书、一处处场馆遗址中,并从这里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形成一股澎湃的精神力量。
本文作者:王海荣
编辑:张华凯
编审:孙姗姗
监审:王军艳
#理响黄河口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创新实干事争一流 #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走在前开新局 #我们的新时代#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