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说
关中民食
作者:牛昊阳
五月,谷雨过后关中平原已经有了夏日的温度,街道上又重现那熟悉的感觉。脱掉外套换上短袖,是我最喜欢的季节。游客在四月的万亩桃花当中还没回身过来,又到了游山的时候。终南山、太白山、华山只要逢天气晴朗的时候,不出意外,满山的人会让我打消爬山的念头。钟楼、鼓楼、大雁塔也毫不例外,只记得五一去过一次就在家歇着了,全国的游客难不成是去了淄博就是来了西安。即使三公里的路要堵车半个小时,城墙下的泡馍也会让人忘了烦恼。
其实吧,我不是地道的陕西‘土著’,在江西出生的我从小就在陕西长大,自然饮食习惯还是随了北方人。话说回来,北方的面食南方的稻米两者比起来还是米饭吃的多一些。只记得小时候在江西吃的最多的就是河鲜,一盘豆豉炒河鱼一盆炒田螺就是家常便饭,每次都纠结田螺的屁股能不能吃。令人无法下口的,永远是外婆煮的牛蛙,两条伸直的腿不知道从哪下嘴,看着她们吃的又辣又香,不争气的泪水从嘴角流了出来。在江西只有暑假有机会能来一趟,后来老的小区拆掉了换到县城,也就吃的少了。
一碗油泼面就解决了陕西人的午餐,面上搁着粗细辣椒面,滚烫的热油均匀的浇在面上,搅拌均匀色香味俱全的油泼面就做好了,好吃的油泼面总是隔着老远就能闻到香味,老陕人喜欢搭配三五颗青菜,油亮油亮的面大口下肚,煮面火候到位的话吃着香,有嚼劲,就着面汤朴实无华的午餐就解决了。出门在外,老陕人吃的最多的就是凉皮肉夹馍了。凉水和面,醒面二十分钟,醒好的面放进凉水洗面。‘洗面’?还真是把面团放在水里反复抓揉,洗到剩一小疙瘩就是面筋,面水过滤四五遍沉淀四个小时,倒在蒸罗上煮两分钟过凉水,一张晶莹剔透的面皮就好了。老陕人吃面皮最离不开的就是油泼辣子,面皮上一勺蒜水,香醋,香油,一勺油泼辣子放上面筋拌匀,吸溜一口夏天都在回味这个味道。凉皮的最佳搭配当然是肉夹馍,卤锅里捞出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案板上切成肉丝放上少量青椒,浇上一勺卤汁,有肥有瘦的口感最好。老陕的三秦套餐凉皮、肉夹馍、冰峰,到了夏天整条街都是如此。
面食有各种各样的吃法,油泼面、酸汤面、干拌面、武功旗花面、杨凌蘸水面,就说说离得较近的蘸水面。手工扯面扯得和裤带一样宽,水开下上三五根扯面,炒西红柿鸡蛋汤汁,面条得一条一条挑到到汁里,放辣子陈醋,夹上两片野菜。可能会问三五根面条太少了能吃饱吗,一根面条就和一条裤腰带差不多长。印象深刻的是暑假在一家陕菜馆上班,周围名气挺好平时都是满桌,两位客人下单了主食蘸水面,我看了眼单子有十五根,解释给客人可能吃不完,两位吃完还剩了五根,笑着说没想到平时饭量大今天也折服了。这种情况遇见好多次了,不给客人提醒的话,经理看到了又少不了一顿批评。
若是问外地游客陕西那些美食印象深刻,我听到较多的有泡馍。有些品尝过后的游客觉得很一般,那大概是在某些景区被‘坑’了,真正好吃的往往都藏在深巷当中,偶尔来一碗解解馋,一勺泡馍一口糖蒜,这就是农村最多的请客吃饭。
小时候口袋里的钱只能去小卖铺,那真是纯真的童年,一瓶两块钱的果啤三个人抢着喝,几个小伙伴一块摘玉米烤玉米,那时候可能在我们眼里就是‘美食’,只要是别人的吃着都香。如今不管怎样都找不回从前的感觉,变得不是食物而是人。不论田野上我的那些小伙伴还是坐在桌前的一家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那些记忆中最美好的最真挚的我认为就是美食。
临近暑期,西安这座古城又到了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时刻,繁华的饭店和街边的苍蝇馆都人来人往。也许在很久之前偶然吃到的味道,漂泊在外的游子舌尖回味到那熟悉的味道,那一刻或许就是家乡的味道。
《中国楚菜图志》
曾庆伟 著
(由长江出版社出版)
当当网有售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荆楚味道》
曾庆伟 著
(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当网有售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进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旗舰店可直接购买)
声明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