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重要引擎。然而,在遍地开花的农旅项目中,文化传承与时代脉搏脱节、硬件投入与游客体验失衡、产业培育与民生改善割裂等现象日益凸显。资深媒体人夏佟通过深度田野调查,敏锐捕捉到当前乡村农旅发展中的六大结构性矛盾,既直面"重历史轻未来""见物不见人"等深层症结,又创新性提出古今融合、虚实相济的系统解决方案。
本文揭示的问题具有普遍警示意义,其提出的"产业增值链""社区共建体"等实践路径,为破解乡村旅游同质化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破题思路,值得业界深思与借鉴。
原文标题《乡村农旅景点考察:问题剖析与整改建议》,现予以全文刊发,以飨网友。
一、引言
乡村农旅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在各地蓬勃兴起。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乡村农旅景点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与综合效益的发挥。
本文通过对部分乡村农旅景点的考察,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整改建议。
二、现存问题分析
1. 重过去轻现实:许多乡村农旅景点过度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大篇幅展示古老传说、陈旧民俗等,却对当下乡村的现实生活、农业生产新貌以及村民的现代精神风貌呈现不足。比如某景点花费大量资金打造复古农耕文化馆,还原几十年前的农具和劳作场景,却没有设置反映当地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特色农产品培育等板块,使游客无法了解乡村的发展变迁与现实活力,难以产生共鸣。
2. 重历史轻未来:侧重于讲述乡村的历史沿革和传统文化,忽视对乡村农旅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的规划展示。在景点的导览介绍、宣传资料中,几乎没有提及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设想与举措。这使得游客难以感受到乡村农旅的发展潜力,不利于吸引长期投资与游客的持续关注。
3. 重虚荣轻实惠:部分景点盲目追求高档次、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豪华的游客服务中心、星级酒店等,而对游客真正需要的实用服务和体验项目投入不足。例如一些景区建设了造价高昂的标志性建筑,但景区内的道路标识不清晰、公共厕所卫生条件差、餐饮选择单一且价格昂贵,游客体验不佳,实际收益与投入不成正比。
4. 重说教轻引导:在文化展示和旅游讲解中,往往采用刻板的说教方式,生硬地灌输历史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普内容,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在农业科普区,只是简单地摆放展板介绍农作物知识,没有设置让游客亲身参与种植、采摘、加工等体验环节,难以激发游客的兴趣和积极性。
5. 有形式无产业:表面上打造了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如花海观赏、民俗表演等,但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缺乏上下游产业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例如花海景区只注重花卉种植供游客观赏,没有开发花卉深加工产品,也没有与周边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等产业建立紧密合作,产业附加值低,经济效益难以提升。
6. 见物不见人:过度关注景观打造和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了当地居民在乡村农旅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居民参与度低,无法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切实利益,导致他们对景区发展缺乏热情和支持。例如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征用建设旅游设施,而当地居民没有得到充分的就业培训和参与经营的机会,只能成为旁观者。
三、整改建议
1. 平衡古今展示:在保留历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增加对现代乡村生活、农业生产新成果、农民创新创业故事等内容的展示。可以设置现代农业展示区,展示无人机植保、智能温室大棚等现代农业技术;举办农民文化节,展示当代农民的才艺和精神风貌,让游客全面了解乡村的过去与现在。
2. 规划未来蓝图:制定乡村农旅的长期发展规划,并向游客展示。在景区内设置未来发展规划展示区,通过图文、模型、多媒体等形式,介绍景区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目标和计划,吸引游客关注并参与到乡村农旅的未来发展中。
3. 注重实用服务:合理安排资金投入,优先完善游客的基本服务设施和体验项目。加强景区道路标识建设,确保游客出行方便;提高公共厕所的卫生标准和服务质量;丰富餐饮选择,提供物美价廉的特色美食;开发多样化的旅游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增加游客的消费选择和满意度。
4. 创新引导方式: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的引导方式,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例如在文化展示区设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体验设备,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开展农业科普实践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农作物种植、养殖等,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5. 构建产业体系:以旅游为核心,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加强与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如水果罐头、农产品工艺品等;与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企业合作,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农产品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消费场景,提升产业附加值。
6. 强化居民参与: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乡村农旅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开展就业培训,提升居民的服务技能和经营能力;鼓励居民参与旅游项目经营,如开办农家乐、民宿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居民能够从土地流转、旅游经营、就业等方面获得稳定的收入,增强他们对景区发展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乡村农旅景点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模式、强化产业融合和居民参与等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真正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态保护的多赢目标。
作者:儋州报社记者 夏佟
责编:熊玲香
审核:彭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