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游客扎堆来中国,是旅游还是“挖宝”?
家人们!最近走在街上,外国面孔简直比奶茶店排队的人还多!据文旅部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入境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30%,其中美国游客的占比那是相当显眼,感觉都能组成一支“跨国旅行团”了。
这些外国友人在中国消费起来那叫一个豪爽,上海奢侈品店的刷卡声此起彼伏,重庆火锅店里被辣到喷火还疯狂点赞的场面屡见不鲜。但咱可别被这“人傻钱多”的表象迷惑,他们的背包里,说不定藏着本“中国攻略”!
在深圳机器人产业园,有硅谷工程师拿着激光扫描仪对着机械臂一顿操作,嘴里喊着“学习东方智慧”,转身就开始记录AI交互代码。就像《夺宝奇兵》里找宝藏的主角,只不过他们的“宝藏”是中国领先的机器人技术。要知道,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连续九年位居世界首位,春晚舞台上能扭秧歌的机器狗,谁看了不心动?
文化领域更是“暗潮涌动”。美国教授带着学生用AR眼镜扫描故宫榫卯结构,没一会儿就
生成三维模型;常春藤名校学者在京剧后台用录音笔记录唱腔波形。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日本偷学宣纸古法的事儿,如今,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白酒。在四川邛崃酒厂,金发品酒师拿着移液枪分析酒曲微生物,眼睛却死死盯着千年基酒陈酿工艺,简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文化被窃取的例子比比皆是。大英博物馆里的敦煌壁画,颜色逐年变淡,诉说着被掠夺的伤痛;巴黎时装周上,中国马面裙被说成“法国原创”;韩国还把“金属活字印刷术”拿去申遗。云南白药配方也曾险些被跨国企业抢注,还好及时建立了微生物菌种库。这些历史教训,就像一记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
但咱也不能因噎废食,关起门来不交流。敦煌研究院用区块链技术给壁画上了“数字保险”;故宫把文物修复影像做成国际教材,让全世界看看什么叫“中国手艺”;南池翠酒厂给传统工艺申请地理标志保护。法律层面,文化合作协议也明确了知识产权归属,让想“白嫖”的人无机可乘。
更妙的是那些“花式”文化输出。李子柒用短视频让活字印刷火遍全球,播放量超10亿;《原神》把京剧元素融入游戏,海外下载量破亿;TikTok上汉服变装视频点赞无数。这才是文化自信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这场文化交流与守护的博弈中,咱们既要热情好客,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要擦亮眼睛,守护好老祖宗的“传家宝”。毕竟,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既能和外国友人共饮茅台酒,又能骄傲地说:“这可是千年秘方,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