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水,对于每个人来说,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亲近山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想放松郊游的时候会想到爬山野餐,欣赏途中的美景;夏日炎炎想避暑会去爬山,感受山风拂面溪水潺潺、躲进树林里乘凉;想锻炼身体减肥会去登山,外出旅行看的最多走的最多景点的还是名山大川。身处山水之间,看云卷云舒,听鸟鸣虫叫, 让心灵得以放松。山水之间,有着宁静致远的美好,可以帮助我们找回最初的纯真,遇见真实的自己。
首次巴彦县“助力亚冬 活力巴彦”壹台山登山节活动,给我们创造了攀登壹台山,亲近家乡山水的机会。
壹台山并不高,属于小兴安岭的余脉,地势相对平缓,最高峰海拔约580米。在我小时候,壹台山还没有建成景区,记忆里本地人叫的最多的名字就是东山或骆驼砬子。叫东山可能是因为地处巴彦县东部的缘故,被称作骆驼砬子则是因为东西两峰高低对峙耸立,远远望去犹如骆驼背上的双峰,故此得名。
记忆里的壹台山,秋日云消雨霁后的山坡上、灌木丛、乔木林中会冒出许多蘑菇,诸如榛蘑、白蘑、松蘑,形态各异,撑着小伞在草窠里,树荫下等着人们去发现、去采撷。这时候的山就热闹起来了,穿着各色服装的人们有说有笑,妇女们戴上头巾或帽子、围起丝巾提篮跨筐结伴采山。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坐在一边和发小闲聊嬉笑,聊昨天的动画片好不好看,聊课业的烦恼。靠着树看花间飞舞的蜜蜂,盘旋着的蜻蜓,那是壹台山带给我的童年惬意的时光。行走万里,方知家乡最美;出走多年,才觉乡情更亲。
登壹台山,你会领会到薪火相传的红色精神。“壹台山”的名字源于山崖上的石刻“万古流芳壹台山”,是在山中修行的道士赵春霖亲手刻下。赵春霖少年时读过四年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回家给地主扛活为生,三十一岁那年到骆驼峰出家修道,人称“赵老修”。他亲自凿通登上东峰顶的石梯,四处化缘将原来东峰顶上的小板庙改建成大砖庙,取名“月台石院”,百姓称“玉皇庙”。“九一八”的炮火惊醒了他隐世清修的迷梦,日寇的暴行让他认识到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推翻日伪统治,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赵春霖加入了抗联,成了抗联三军十二支队的交通员,玉皇庙作了交通站。借着化缘名义,他帮抗联打探情报,筹集粮食,购买生活物资。在“巴木东”大捜捕中赵春霖不幸被捕,面对日伪的拷打,他一问三不知,只说一句“我是出家人,不管人间事”,最终在1944年牺牲在狱中。修道避难,出世救国,赵春霖没有留下任何遗物,只留下了刻在囚室墙壁的一首诗:“人间善恶终有报,魔爪伸长必挨刀。行善积德神保佑,做恶害人天不饶。”红色壹台山,诉说着革命故事,激荡着爱国情怀。
亲近山水,也是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在登山过程中,参与者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峰、山谷和河流,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宏伟。你会欣赏到移步换景的诗意风光。远观山色,浓荫蔽日,树木葱郁,怪石嶙峋,山陡壁峭。漫步山中,风吹的树叶沙沙作响,鸟鸣声声,抬头望去却不见踪影。粗壮的树木随意伸展着手臂,横在你的头上。更有顽皮的枝桠,不光要挡住你前行的脚步,还要扯着你的衣裳。干枯的枝桠参差地落在地上,捡起粗壮的一根便是登山杖。一路上走走停停,看野花,观云景,七彩的小风车在头顶欢快的旋转,远处的祈福钟静静等待着你去敲响。那飘扬的红丝带寄托了多少亲人的祝愿,紧扣的相思锁承载了多少海誓山盟、情深意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南望松花江,银白如练,心中块垒尽数释放,压力压抑不知所踪。“四时之景皆成趣,一景一物亦有情”。魅力壹台山,展示着多彩景色,邀约着八方来客。
邂逅壹台山,你会感受到热情绽放的山水活力。丛林穿越、云霄飞索、彩虹大滑梯,这里设置了多样的游乐项目,可以体验协作互动的乐趣,飞驰而下的刺激。溜达鸡、烤鹅蛋、蘸酱菜满足味蕾,填饱肚子;躺在小木屋的炕上美美睡上一觉疲倦全消。活力壹台山,见证着发展变化,期盼着兴旺富饶。
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人和山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仙字。勤劳善良的人民,青山绿水的资源,拼搏奋斗的激情,久久为功的韧性,戮力同心,万众一心,一定能把家乡建设成为梦中仙境、心中桃源。欢迎常来壹台山,美景如画值得观。无限风光从容看,他日登高天地宽。
亲近山水,是一种身心的愉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生命的感悟;亲近山水,更是亲近生命的启示。大自然中的山水万物,都有着它们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规律。学会亲近山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找回内心的宁静,传承文化的精髓,领悟生命的真谛。
李林明,巴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曹春雷
编 辑:张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