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24年正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个部分,全长3200公里,地跨35座城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从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座城市穿流而行,大运河是一条经济之河,更是文化之河,政治之河。
2005年12月15日,时年61岁的朱炳仁,与90岁的郑孝燮、82岁的罗哲文一起,起草了一封公开信《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正式揭开了大运河的申遗进程,因此他们三人被称为了“运河三老”。
在大运河的北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由三艘“运河三老”之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老师领衔制作如真船大小的铜船。
铜船原型分别出自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明代海防巨著《筹海图编》和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潞河督运图》,再现了中国古代漕运船面貌。
大运河,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一条古老的水道,它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呈现 。
悠悠大运河,是千百年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人间悲欢,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段河道、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四十年前,我曾从苏州乘船抵杭州,那是苏杭运河的一种交通工具,记得在船上询问其他乘客,如何知道到达了杭州,那位乘客告诉我说,当你闻到臭味时,便到了杭州,一路上,更多的是货船行驶在运河之上,现在想来那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生态恶劣,如今的大运河却已经成为了一道旅游景观,运河两岸更多的是森林公园,成为人们休闲的空间,
大运河因运而兴,在其沿岸的渡口码头形成了多种文化交融的繁荣,不同地域的文化沿着运河传播,各地的风俗习惯、艺术形式、饮食美味随着船客流散到异地,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运河文化。丝绸、陶瓷、文房用品等无数工艺精品通过运河走进宫廷,京菜、鲁菜、淮扬菜、杭帮菜等运河沿线美食名闻天下,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古典小说,更是在运河一带兴盛发展。
人们熟悉的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安徽符离集烧鸡、锦州沟帮子熏鸡是我国有名的四大名鸡美味,而其中的前三位便都是诞生于运河沿岸,而且是最典型的沿运河而兴、沿运河而传的美味。其中德州扒鸡出现最早,到了清乾隆年间还成为山东的贡品。道口烧鸡传承了德州扒鸡的精髓又加以改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味。符离集烧鸡更是由德州扒鸡一个经营者的独生女儿远嫁到了符离集,经营者也随女来到符离集继续经营烧鸡,后来当地经营者在此基础上多加改良,也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符离集烧鸡。
如果去过杭州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杭州作为一座典型的江南城市,却满大街都是面馆,而这一现象在浙江省其他城市并不明显,这是为何呢?不得不说,这杭州的面馆流行与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相关,而这与当年南宋由河南开封沿运河迁徙到杭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员的南下自然把北方的饮食习惯带来,只是会在当地食材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已。
逛故宫登长城吃烤鸭曾是到北京旅游必不可少的项目,可是您知道吗,就这烤鸭也是北漂,更是一种依托大运河的融合而来的美食。
大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御厨制作了入口酥香,肥而不腻的“叉烤鸭” 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带来了宫里烤鸭高手。到了清嘉靖年间烤鸭从宫廷传到了民间。经过改良融进了山东鲁菜里的卷饼成为现在北京的烤鸭的鼻祖。淄博烧烤的小饼一定会印象深刻吧。
吃说太多了,回归到大运河主题漕运文化,这是大运河文化的灵魂。中国最早的漕运始于战国。唐宋时期,长安、洛阳、开封的物资供应,绝大部分要通过大运河从南方运来。特别是元明清,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官府运粮的帮会,称为“漕帮”。
都城定在大都(北京),粮食等正是通过大运河的漕运才得以“无不仰给于江南”,明清亦是如此,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官府运粮的帮会,称为“漕帮”。千百年来,漕运船是大运河联通南北的物质纽带,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朱炳仁创作的三艘铜船,再现了经典古籍中漕运船的壮丽风采。除了遵照原型在细节及整体上进行复原,铜船船身还复现了古代人们在运河上的一些场景,如漕运工人运粮、徽班进京演出、书生赴京赶考等等,让年代久远的漕运文化可触摸、可感知。
大运河孕育着当年建造者的智慧,水量的调配,桥的构建,船闸的应用都与科技不可分,这也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各地建立了起多家与大运河有关的博物馆,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此外,还有扬州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常州大运河记忆馆、淮安运河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沧州)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在运河沿线的主题博物馆中,不仅珍藏着许多有关大运河的文化记忆,还 能感受到大运河文化的传承。
我们经常提到“诗和远方”,其实就是文化+旅游的代名词,以大运河文化为诗,踏进运河沿岸,不就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旅游吗?沿着运河去旅游不是一条非常好的旅游路线吗?
还有各地学生都要开展的研学旅行,以大运河为主题,不是有很大的空间展示和内容的融入吗?何必东奔西走,研学先做家门口,从小学生做起,从脚下做起,沿着大运河,大有文章可做!
研学旅行指导老师、博物馆精讲讲师颜悦说:沿着大运河 ,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华大地的壮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研学旅行而言大有文章可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