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司在安徽绩溪举办2025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现场发布了一批“春观花”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展示了一批各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典型经验。
近年来,为了顺应城乡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大力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注重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深度发掘,不断丰富业态类型,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天,向您介绍黑龙江省宝清县太平村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红色旅游”农旅融合的经验做法。
黑龙江省宝清县太平村依托优越的生态气候、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生态农业为基、红色基因为韵、村落民居为形、农耕文化为魂,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太平村充分发挥“彩云岭文化旅游民俗景区”休闲旅游潜力,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红色旅游”农旅融合,打造了以乡村旅游观光、红色圣地巡礼、新鲜果蔬采摘等为内容的休闲农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在这里,农旅结合、美丽乡村、医养康养等旅游发展模式正逐渐兴起。
宝清县小城子镇太平村位于宝清县西南17公里处,坐落于宝石河畔,是观赏映山红的绝佳地,秋季漫山枫叶红透,五花山色迷人,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和区位优势。位于太平村的彩云岭文化旅游民俗景区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912.66公顷,总投资约1.86亿元。中国北方村落古石器文化馆位于彩云岭山脚下,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于2019年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文化馆共分为红色记忆厅、石器陈列厅和民俗展示厅3个展厅。彩云岭景区内野生映山红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每到初春,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盛开,引得游人争相观赏。景区结合映山红等生态资源以及垦荒文化,打造了中华第一犁“垦荒犁”、中国垦荒文化馆、万亩花海、木栈道、七彩湖漂流、迷宫、海南风光景观、天壶、百寿图等标志性建筑物,是集文化体验、林地观光、生态运动、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其中“垦荒犁”“天壶”等特色景观已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持续“圈粉”,一度火爆“出圈”。
抓好产业发展,铸就特色产业富民之路。打造产业强镇,带动村屯经济发展。太平村结合全县大力推进中草药产业的发展思路,结合本村半山区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一个核心中心区,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为辐射发展核心,在太平村东投资3500万元建设北药发展中心,以北药初加工和冷藏库为重点,集合药材综合批发市场和北药精品展示馆、科研所、教育基地、日光温室、温室大棚等,将北药生产经营、科普宣传、技术推广、品牌打造、市场营销融为一体,打造“道地北药产业发展中心”。同时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大力发展沿线旅游,扶持农民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瓜果、野菜、蘑菇采摘园,笨养家禽和农家乐等个体经营项目,吸引游客吃、住、娱、购,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发展。
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美丽休闲乡村。小城子镇太平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动员全民共同保护环境,建设和美乡村,打造大美生态小城子。依托“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打造了集乡村振兴、文物保护、生态旅游、种植结构调整、河长制、美丽乡村、扶贫解困、特色小镇等八方面工作有机结合的“彩云岭文化旅游民俗景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如“相约彩云岭情系太平村”送文艺下乡、“喜庆丰收节,共建文明城”文艺汇演等,充分展示乡村产业兴旺之景、和美乡村之画,进一步汇聚群众力量,打造文明家园。
带动农户增收,促进镇域经济高质发展。太平村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加强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太平村与农民构建紧密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助农增收的典范,通过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户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建设,以入股分红、劳动报酬等多种形式,享受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带来的增值红利,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实现利益共享农民增收。太平村农业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提高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带动了全村247户农民就业,人均增收0.35万元。
厚植优势,依托生态旅游促增收。近年来,太平村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挖掘生态资源,规划打造了彩云岭景区。太平村现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个,其中农家乐10家,民宿5家,夜间经营项目2个,带动夜间经济收入58万元。2023年太平村接待游客52万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284万元。通过集中打造彩云岭景区万亩中药材“花海”,直接带动农户土地流转价格提高40%,仅此一项即为当地农户增收260余万元。
瞄准靶向,依托历史文化提热度。近年来,太平村坚持把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生动教材,以“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为切入点,推动文化教育常态化,切实提升文化吸引力。争取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太平村)项目资金300万元,新建太平村红色纪念广场及改扩建红色纪念馆,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抗联时期各类物品,生动真实再现抗联场景。邀请党史、文旅部门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方式梳理红色历史,以“火攻小城子”“李炮营狙击战”等红色故事为蓝本编写红色书籍。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加大对村“两委”干部、“五老”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了9名专业宣讲员。今年以来,各级党组织到太平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1.2万人次,有效提升红色村“热度”。
统筹全局,依托农旅融合促发展。太平村多方施策,做活农旅融合文章,大力推进景观人文建设和网红打卡地建设,彩云岭民俗风景区、中国北方村落古石器民俗文化馆等项目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完善农家乐、餐饮、住宿、休闲等旅游服务配套,促进特色农业与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等深度融合,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点、打通文旅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年平均收入都实现了双丰收,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中国休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