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肃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继明最新长篇小说《敦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前,他曾经出版过《七步镇》《平安批》,获中国好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华语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等荣誉。
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敦煌都不只是一个地名,也不只是“敦煌学”。它像一个斑斓壁画与单调大漠相映衬的人类标本,也像一个证明神曾经降临的人类遗址。丝路名城、佛教圣地、民族汇聚之地和历史铺排之地,都不能完全概括它。它浓缩了生命、自然、人生、历史,它是见证、薪火和生机,是宗教、历史、哲学和文化本身。
经过多年准备,陈继明终于以一种松弛的方式进入“敦煌”。他尽力避免将敦煌图腾化,他想站在鸣沙山下,大漠星空中,想象某一个佛窟建成以前的故事。他站在敦煌对面,一如站在一个博大宽容的长者面前,写岁月给它的冠冕和庄严,更写永恒给它的成长和顾盼。在陈继明笔下,敦煌和生灵万物一般,是活的,有灵的,生机健旺的,也是驳杂包容的。
小说《敦煌》以唐代贞观时期为时间背景,以李世民的御用画师祁希为主人公,写王朝征战、凡人开窟、宫廷画师造像;以瓜州、沙州为空间背景,书写河西走廊上吐谷浑人与汉人的融合;以汉人村庄令狐家的动荡,书写盛世到来之前普通人的牺牲和反抗。更重要的,小说加入了当代元素,以一个吐谷浑后裔的奇特人生,打通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作品既驳杂阔大,又细腻婉约;既配得上敦煌和西部的大气象,又拿捏得住爱恨情仇的小心思。作家以过人的艺术胆魄书写了敦煌独有的颜色、虚空、佛法、天地,更写了敦煌的忧伤、慈悲、博大,原创力强劲,富有浓郁的边地气息,兼具历史的和美学的、民族的和人性的,知识的和趣味的特征。
此外,小说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既写出了唐代玄武门之变的惊心动魄,也写出了唐代对敦煌的改造和丰富,更写出了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爱恨交织。人物在历史中穿梭的身影,如走下壁画的人重新灵动,让人感受到活的敦煌、烟火缭绕间的敦煌。
作家陈继明介绍,他把敦煌当镜子,也把艺术当镜子,为的是照一照人间的图景,照一照男男女女的爱恨情仇。带着这样的追求,小说写了个性十足也魅力十足的人物,写了羊、狼、骆驼、马,写了敦煌的风、沙、雪、雨、石,写了敦煌的酒、歌、色彩。在敦煌,人和万物都有神的同等庇护,他们平等地卑微,平等地有尊严。在敦煌,万物有灵且美。可以说,小说没有描写抽象的人性和神性,只是用饱含忧伤和慈悲的笔墨书写生灵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