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柬埔寨,洞里萨湖是必去的景点。在那里可乘游船在东南亚第一淡水湖上观光,欣赏在湖面上漂泊的村庄、与无国籍的“漂民”(本文指漂泊在水面上的无国籍的人)互动,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据柬埔寨导游阿龙介绍:洞里萨湖(又称金边湖)是世界上少有的因不同季节而逆转流向的湖。每年雨季(6一9月),河水从湄公河流入洞里萨湖,这个时节,湖面是旱季的近10倍,达到近2万平方公里,水深约10米,最高年份达24605平方公里,水深达15米。从10月到第二年5月,湖水倒流回湄公河,整个湖面只有2700平方公里。旱季,水深仅为2米。雨季,洞里萨湖成为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拥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据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此湖捕鱼量每天达500吨以上。湖水也为周边平原地区成千上万亩良田提供灌溉。
洞里萨湖的水上浮村享誉天下,宽阔的湖面上漂浮着一户户木排式土房。小渔船在湖中跟着游船,叫卖着捕捞上的湖中的特产和当地特色小商品。看上去湖面风光美,水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很特殊,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画,其实,水上人家的真实生活,是令人心酸的…
据了解,在这个美丽的湖泊周边,居住着约8万名“无国籍者”(阿龙说有几十万无国籍者,有的资料说是70万人,究竞多少,没有见到官方数据),他们逃离战乱来到这里,却无处落脚,只能在湖上过着水上漂的生活。
这些“漂浮村庄”的居民生存状态艰难,他们的未来前景更是充满变数。洞里萨湖的湖边上分布着大约100多个所谓的“漂浮村庄”。这些村庄的居民大多数是越南人后裔,他们的祖辈在20世纪70-9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为逃避战火来到了柬埔寨避难。
他们不被柬埔寨政府承认为合法公民。在柬埔寨,非公民是没有土地权的。于是,这些无国籍的越南人只能在湖边修建简陋的高脚屋为居,形成了独特的“漂浮村庄”。这些“漂浮村庄”随着湖水涨落而上下起伏,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完全依托水域。
高高的木屋有数根木杆支撑着
旱季时,他们居住在高脚屋内,用楼梯上下。雨季来临时,房屋就几乎降到了水平面,他们则改为乘船出行。还有一些村民直接把房屋建造在了船上或木排上,整个村庄就真的在水面上“漂浮”。
旱季,水渐小,要将漂浮的船屋拖向水深处,否则搁浅就不好动弹了。
在这样水上生活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必须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各种水上生存技能。他们学会游泳的年龄比正常儿童要早许多,4岁时就要会划船、捕鱼。等到7、8岁的时候,他们基本掌握了所有的水上生活技能,可以跟随大人独自捕鱼维生了。
捕鱼能手
水上漂的小孩,为拿到善款而高兴。
中国观光客的到访,让小朋友很兴奋。
深入浮屋与当地小孩交流。
有四个小孩的父母,看上去也只是20余岁的大小孩。
然而尽管生活在水上,这些无国籍村民的生存状况还是十分艰难。混浊的湖水是他们的生活用水,洗菜洗衣全靠它,有条件的用明矾碇一碇,去除杂质污垢。他们将排泄物排放至湖水中,根本没有污水处理装置。导游阿龙说千万不要喝他们的水、吃他们提供的熟食。他们的肠胃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游客则不行。其实,当你看到岸边脏兮兮的,湖水混浊的样子,你是根本下了口的。
湖中的一条大路,也是鱼货、小商品交易地
据阿龙说,这群人由于长期缺乏教育,多数人都是文盲,整个村庄也没有像样的学校。他们只能依靠捕鱼维持微薄的生计。
在简陋的生活环境中,“浮民”的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一旦生病,距离最近的医院也在十几公里外,难以得到及时救治。这些人为何会变成无国籍者,沦落到在湖上漂泊的地步呢?20世纪中期开始,越南与柬埔寨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冲突,大量难民逃亡到柬埔寨避难。随后由于两国关系日益恶化,这些逃亡来的越南人无法返回故国,但柬埔寨又不承认他们的公民身份,于是他们就掉入了国籍的黑洞,世代生活在边缘地区。现在,这些生活在洞里萨湖上的无国籍越南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其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近年来,柬埔寨政府为了整顿国境,加大了对这些非法移民的打击力度。许多越南人被迫离开了村庄,前往内陆的指定地区重新安置。柬埔寨的目标是彻底打扫掉这些非法的“漂浮村庄”。这对生活了几代的无国籍越南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已不具备在陆地上自给自足的能力,离开水域就意味着生计的断绝。而他们的母国越南,也并不打算无条件接纳这些已脱离国籍几代的同胞。于是这些无国籍者就陷入了两难困境:他们既回不了越南,又留不下来柬埔寨,前途凄然。
洞里萨湖游船码头
这群生活在边界上的无国籍的“漂民”,他们用双手编织的渔网,繁复如同命运。我们无法预知他们的结局,但他们内心对生的渴望,定会点亮前行的道路。
(图片:江苏刘女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