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迎来大结局。生长在阿勒泰地区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回到家乡,与开小卖部的母亲共同生活,在结识哈萨克少年巴太之后,渐渐发现当地之美。
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一书中这样描述阿勒泰:“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梦,她是山野的风。”阿勒泰位于阿尔泰山南麓,这里拥有草原、雪山、戈壁、河流、峡谷、湿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公认的旅游天堂。
其实新疆的美丽,音乐家们早已发现,新疆而且和上海特别有缘分,许多上海的作曲家都曾以新疆为灵感,用音乐咏唱新疆,将对于新疆的热爱,化作旋律和曼妙的乐音,带人们一同走进新疆,游历祖国大好河山。
01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作曲家陈钢于1976年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从1974年开始,陈钢一口气写了八九首小提琴作品。这些充满激情的小提琴作品后来被称为“红色小提琴”系列,这其中就包括他在1976年改编完成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在创作改编这首作品时,陈钢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小提琴这件西洋乐器“唱出”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同时,陈钢把这一时期人们对“阳光”的渴求、对生活的希望这种普遍的内心诉求,当作自己作为一名作曲家的责任。他从我国西北边陲喀什地区的塔吉克族音乐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将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笛子曲《帕米尔的春天》这两首塔吉克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行整合,并以“拼贴”式的思维,改编创作出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跟随着琴音,人们不但可以看到想象中的塔什库尔干草原的美景,还可以感受到草原上塔吉克牧民的豪爽、热情、奔放的性格,体会到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同时还可以体验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风格。
自该曲面世以来,先后产生了多种不同乐器的移植版本,如由刘天华移植的二胡独奏曲、陈音移植的琵琶独奏曲、丁鲁峰移植的板胡独奏曲、刘刚移植的马林巴独奏曲等。
在今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王睿一和乐队合作了这首曲子。
02
《新疆舞曲》
《新疆舞曲》是丁善德的代表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丁善德重返母校,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受聘为作曲系教授。两首新疆舞曲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都是借新疆民族音乐的特点,表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无比幸福、 兴奋的心情。
据说 《第一新疆舞曲》 在丁善德留法以前就已经有了创作的点滴灵感,当时他看了戴爱莲跳的 《马车夫之歌》 独舞。回归后,恰好新中国成立,又唤起了他想表达人民幸福生活的情感,于是就选择了富有个性的新疆民歌,描写了欢乐的舞蹈场面。
《第二新疆舞曲》 的创作相隔五年,这时,丁善德已经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第二新疆舞曲》 的素材正是来自于他参加1953年文代会时,一个新疆代表提供给他的优美的新疆曲调。
03
《玛依拉》
丁善德还创作过一首《玛依拉》。这首曲子原本是哈萨克民歌,据说是前苏联哈萨克民间歌唱家玛依拉·夏姆斯托迪诺娃演唱的。故事说的是卖马奶的孤女玛依拉有歌唱天赋,经常让人们为了听她唱歌而买她的马奶。
这首歌曲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我国流传,最早的版本旋律和歌词都和现在我们听到的《玛依拉》不同。现在这首《玛依拉》节奏紧凑曲风欢快,是王洛宾整理的,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杜亚雄曾采访过王洛宾,关于这首歌诞生过程:
“1938 年,一部分哈萨克族部落被军阀盛世才赶出了新疆,流落到甘肃、青海一带,有些哈萨克族同胞到西宁做工谋生。《玛依拉》是 1939 年秋天在西宁义源工厂记录的,演唱者是在该厂工作的一位哈萨克族女工。由于我不懂哈萨克语,歌词是请在西宁做生意的维吾尔族商人阿布都·哈迭尔先生帮忙翻译的。”
丁善德为《玛依拉》配谱和伴奏,如今国内大多数《玛依拉》的演唱版本,都是这个版本。
04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另一首由丁善德配曲的作品是《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这首歌原本是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又名《都达尔和玛丽亚》,后由王洛宾填词,王洛宾谱曲。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都达尔和玛丽亚》流传到了中国新疆地区。1939年,王洛宾接触到了这首哈萨克族民歌,并开始收集加以润色改编。当时,王洛宾正在西宁昆仑回民中学当音乐教师,他听说从新疆过来的哈萨克人要来西宁,并且还带着能弹琴会唱歌的歌手“阿肯”。他兴奋不已。他决定要向这些哈萨克族歌手学习民歌,并且记录他们的民歌。王洛宾约请了一位在西宁经商的维吾尔族朋友当翻译,在西宁的湟中公园请哈萨克歌手演唱了三天时间,歌曲《都达尔和玛丽亚》就是在这时记录下来的。
05
《送我一枝玫瑰花》
王范地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是中国著名琵琶艺术家、资深琵琶音乐演奏家。1961年,他根据同名新疆民歌改编而成的琵琶曲《送我一枝玫瑰花》,热情奔放的旋律以及强烈多变的舞蹈节奏,表达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激情,欢快的情绪。
还有一首《天山之春》,原为乌斯满江和俞礼纯合作的热瓦甫独奏曲。王范地在1961年改编成琵琶独奏曲,后广泛流传。
乐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通过两个鲜明对比的主题描绘了春到天山时一派明媚喜人的秀丽风光。第二段色彩明亮,旋律带有强烈的新疆民间舞曲风格,充分发挥琵琶扫、摭分和快夹弹等技法,热情奔放,一气呵成,形象地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脚下敲起手鼓、载歌载舞的欢乐热闹场面。
06
《天山风情》
《天山风情》是当代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一首富有新疆音乐风味的二胡独奏曲。此曲运用了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民间音乐中的著名调式,旋法,7/8拍节奏与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中二度音程构成的四音音列(活音)综合创作而成。这首乐曲是西方音乐与传统音乐巧妙的结合,成为二胡现代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采用新疆音乐素材,与新疆音乐的节奏和语言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新疆的人们说话声音较大,生活习惯自由,并且说话会绕好几个弯,语速很快,重音一般落在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上。新疆音乐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节奏都采用切分节奏,并且每个乐曲中都会不断地重复相同的切分节奏,体现出新疆特有的音乐风格。
07
古乐新声·伊州乐
2020年,上海音乐学院重新创作大型民族管弦乐《古乐新声—〈伊州乐〉印象》。伊州乐,古代乐名。以源于伊州(在今新疆哈密一带),故名。该乐的主体为伊州大曲,是以伊州流行的小曲为歌谱,在其前后加引子和尾声,以慢延其声调的大型乐曲。南北朝时流行于内地。至晚唐便成为一种配合歌舞伎的完整乐调。如《新唐书·礼乐制》所载:“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在玄宗朝时得以和道调、法曲、胡部新声等融合。”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批唐代琵琶谱,其中就有两首标明为《伊州》的曲子。经林谦三、叶栋、陈应时等古谱专家的解译和论证,还原成原来的音韵,为今人认识历史记载中的伊州之乐提供了参照。
《古乐新声-伊州乐印象》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由《丝路雄关》《盐池随想》 《乐舞缤纷》《万仞雪山》 《古城回眸》《丝雨芳菲》六个乐章组成,创作团队由国家一级作曲、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朱晓谷领衔,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教师苏潇共同担任创作。其中朱晓谷更是几乎每年盛夏赴新疆采风,倾情于民族音乐重大课题研究。
朱晓谷创作近六百首作品,也是其多年采风成果。《敦煌魂》以唐朝敦煌将士戍边卫国的精神为主旨,华丽多变的现代乐声呈现悠远历史的深重情怀,《四竹吟》以文人优雅的气质为意象,《望月婆罗门》以唐代西域音乐为灵感,《腾飞》《欢腾的节日》《征程》等作品均蕴含真挚深沉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