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先给你们看两幅图,细节自己找!
2025 年开春,京沪两地教委官网的热搜词条,意外成为观察中国教育风向的窗口。
北京热搜靠前的是 “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高考”
上海霸榜的则是 “落户、招生、双减、课程计划、小学英语、高职扩招”
评论区围绕 “专业适配度” 展开全民讨论;家长群里流传着 “孩子需要看懂《经济学人》选段” 的备考指南。当北京还在纠结 “名校光环与个人选择” 的博弈时,上海已悄然将英语教育的战车开进了 “全球化素养” 的深水区。
这一次,上海走在了北京前面。
中国的英语教育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学了十几年,能实现无障碍交流的人不超过5%,大多数学习过英语的人“能看能写不会说”。久而久之,“Chinglish(中国式英语)”应运而生,人们用它来自嘲“考试很行,交流不行”。
来来来,再给你们看看教育部课程标准2022版本在改动了,新的是2024版
给你们贴出来,继续看:
看明白了吗?英语的分量是最多的,但说实话也是学的最烂的,从建国至今几十年教改前前后后进行了8次了,基本上10年一改,上次2022版以为可以指导未来10年左右,谁曾想,2024版的教改呼之欲出,折腾来折腾去的。
广大家长以及教育从业者关注的是,新课标、新教材落地的首个秋季学期已经结束,如何在“应用能力导向”下顺应时代要求,找到有效的学习和应用方法?
数据显示,新教材使用首学期,英语学习时长明显提升。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查词量上,三年级学生和七年级学生的查词量,均已接近同期的高三学生水平。这个数据印证了“兴趣驱动探索”的趋势,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
三年级学生和七年级学生的查词量,均已接近同期的高三学生水平
够不够夸张?有道你是搞错了吧?!
而在突破了传统的机械记忆模式后,通过沉浸式阅读构建的语言能力,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校内功课更得心应手,53%的三年级学生在主动学习原本更高年级才会接触的词汇,并且在学习发音和释义之外,更多地进行拼读和例句的拓展练习。
不难发现,在这场语言教育的变革中,“双新”强调的是语言能力、思维逻辑、学习能力与文化意识的融合发展,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绝非提高学习难度,增加额外负担。而通过智能设备的赋能,孩子们可以将学习融入更多兴趣、生活场景,用语言连接广阔的世界,真正完成从“高分低能”到“高能高分”的转身。
有人就问了:“为啥要用英语呢?”有网友给出了特别实在的回答,说百分之 80 的高科技文献都是英文版,世界上 70% 的科学成果是用英语记述的。这意味着咱要是不懂英语,那些前沿的科学技术、最新的研究成果,咱连看都看不懂。比如说,在医学领域,很多国外研发的新药物、新治疗方法,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大多是英文的。要是医生不懂英语,咋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给患者更好的治疗呢?
还有人问:“中国人在中国讲汉语不行么?” 这话说得没毛病,咱当然得把汉语学好,毕竟这是咱的母语。但咱也得清楚,现代文明的很多精华都是用英文记载的。不管是老师搞学术研究,还是学生写论文做课题,都得看文献。就拿历史研究来说吧,很多关于世界历史的一手资料都是英文的。要是不懂英语,研究的范围可就大大受限了。
又有人提出疑问:“课堂上为啥要全用英文呢?” 这也有答案。全球 98% 以上的信息储备是非中文的。在一些顶尖大学里,像学霸人生的视频里讲的,清华大学有些课,老师整节课都用英语讲课。上海交大等大学也是这样。因为这样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最原汁原味的知识,跟上国际学术的前沿节奏。要是英语不好,连课都没法听,那还咋学习进步呢?
nina爸爸给周边很多朋友发了有关国际数联的信息,全球直播大会,3月14日是国际数学日,国际数学联盟聚焦主题是“数学、艺术和创意”。
看看晚上直播下面的画面,这还是数学吗?!
此刻重读北京那位海淀家长的留言,忽然明白:京沪之争,本质是两种教育哲学的对撞 —— 当北京在热搜里寻找 “英语退烧” 的良方,上海已把英语淬炼成了城市的第二种方言。这一次,上海走在北京前面的,不是英语分数的高低,而是率先懂得:在全球化的牌桌上,能坐下说话的资格,从来不在试卷的标准答案里,而在舌尖的温度与思维的锐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