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这条蜿蜒千里的人工水道,犹如一条巨龙,横亘在华夏大地之上。它不仅是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见证者。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邗沟,到隋唐大运河的贯通,再到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运河便是两岸人民的生命之源,滋养了这片土地,也孕育了沿岸的文明。运河两岸逐渐聚集起民居,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居住区域,进而衍生出错综复杂的街巷和热闹非凡的集市。
图源 纪录片《大运河之歌》
杭州运河段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凿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北接江南运河,南抵钱塘江,千百年来,运河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商船,也见证了杭州从“东南形胜”到“人间天堂”的华丽蜕变。
运河时光机,千年脉动的前世
造访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可以系统了解运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其中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它犹如一艘停泊在运河畔的巨轮,带领人们穿越千年,感受运河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图源网络
博物馆收藏了上千件与运河相关的文物,包括古代漕运工具、河道测量仪器、运河沿线出土的文物等,生动地再现了运河的历史风貌。
漫步历史街区,寻访古迹遗址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小河直街、大兜路历史街区等历史街区,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漫步其间,可以感受运河两岸的市井生活。
拱宸桥、富义仓、香积寺等古迹遗址,都是运河文化的见证者,走进其中可以感受历史的厚重感。
拱宸桥 图源网络
其中拱宸桥,这座横跨京杭大运河的古桥,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杭州城北,见证了运河千年的繁华与变迁。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石拱桥,桥名“拱宸”,寓意着拱卫京城,迎接帝王。桥身采用三孔石拱桥结构,全长98米,宽6米,气势恢宏,古朴典雅,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
藏在运河边上的人间烟火
片儿川、葱包桧、定胜糕等,都是运河边的特色小吃,可以感受杭州的饮食文化。其中片儿川,杭州特色面食,面条筋道,浇头鲜美,是杭州人最爱的早餐之一。
葱包桧 图源网络
运河两岸,分布着众多风格各异的茶馆,从古色古香的传统茶馆到现代简约的茶空间,“西湖龙井”“九曲红梅”“桂花龙井”,品一杯香茗,欣赏茶艺表演,感受千年茶文化的熏陶。
运河古韵之旅
一日游
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小河直街→香积寺
二日游
第一天: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小河直街;
第二天:富义仓→桥西直街→香积寺
杭州运河一日游参考图 图源网络
运河的便利交通不仅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样也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赞颂,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下,大运河沿线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建设持续推进,多元文化空间不断增加。承载着新时代新文化,大运河生生不息,迸发出新的活力,吸引更多人来此探寻历史感悟新时代。
桥西赏灯 图源网络
图书推荐
《寻味一水间(大运河饮食笔记)》
张泽峰 著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大运河饮食文化的美食随笔集。运河滔滔,奔流不息。从北京烤鸭到杭州的老鸭煲,从西湖醋鱼到鲤鱼焙面,从运河两岸古老的小吃到沿运河流传开来的名菜,从船工果腹的粗茶淡饭到盐商竞富的精食美馔,作者循水溯源,探寻饮食和民族的发展与变迁,从饮食的角度还原这条千年古运河的前世今生。
《淮安运河诗词三百首》
荀德麟 编注
本书书名系套用蘅塘退士孙洙《唐诗三百首》,遴选诗词的数量,依《诗经》实际存诗数。这不仅是坚持以“史诗”为重、以名家为重、以内涵为重的结果,也是基于对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各种题材与体裁的涵盖要求,意在对运河沿线的自然与社会生活、城市与乡村风貌、航道与重要设施、文人与市井文化、政治与运河管理等内容,都尽可能兼顾。
《运河记》
季风 著
作为受运河恩泽成长的运河儿女,作者以当代诗笔传承运河文化,续中华文脉,描绘运河沿岸的无限风光,彰显运河流域的丰富历史文化,展现运河儿女不向命运屈服的英雄豪气。在写景抒情之外,无一处不透着历史、文化、时间、空间、存在、生命等丰富独到的人文信息。作者抒发了自己对大运河深沉而炽热的爱意,以及对身为运河儿女含蓄而内敛的自豪感。
《历历如绘(舆图内外的运河故事)》
王耀 编著
根据海内外藏图目录等统计,中国古代运河图大概现存100多幅,其中不乏珍品佳作。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岳阳至长江入海及江阴沿大运河至北京故宫水道彩色图》,因为图幅精美、注记丰富,而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书即以该图绘制内容为中心,结合其他地图、图像、文献记载等,介绍舆图内外的运河故事。这些或者体现在图幅之内,或者体现在图幅之外。无论内外,都希望读者循着画卷,细细品味,如康熙皇帝所说:“历年所奏河道变迁图形,朕俱留内时时看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