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串大红灯笼挂满街角,灯穗随风轻摇,衬着白墙黑瓦格外喜庆,蛇年主题的花灯、写满吉祥话的国风打卡墙,把永康市大司巷文化街区装点得年味十足。今年春节期间,这里以“丽州古城非遗贺新春”为主题,办起了一场热闹的非遗盛会,游客们涌进老街,品传统手艺、看民俗表演、尝家乡味道,在浓浓的烟火气里寻找记忆中的“中国年”。
走进老街,满眼都是热闹景象。非遗市集上,铜匠敲打铜器的叮当声、糖画摊子飘出的甜香、棕编艺人手指翻飞的沙沙声,交织成独特的“年味交响乐”。手艺人胡广南的糖画摊前围满了孩子,只见他舀起一勺热糖浆,手腕轻轻一抖,短短几秒就“画”出一条金灿灿的糖蛇。“小时候过年最馋这个!”带着孩子来玩的市民周建边说边举起手机录像。旁边的棕编摊上,几片棕榈叶在老师傅手里三折两绕,转眼变成活灵活现的小鹿、蚂蚱,引得游客连连惊叹。
互动体验区是年轻朋友们的乐园。面塑摊前,8岁的小男孩陈珈乐正跟着师傅捏面团,虽然小兔子捏得歪歪扭扭,但点上红眼睛的那一刻,他兴奋得直跳脚:“妈妈快看!这是我做的!”隔壁的剪纸区,一对年轻情侣合作剪出“双龙戏珠”,一边举着作品自拍发朋友圈,一边感叹:“这比逛商场有意思多了!”
“现在好多年轻人哪见过这些?就该让他们多看看、多学学!”一旁默默观看的市民吴女士感慨道。
美食街的香气勾得人走不动道。烤包子的焦香、牛血汤的鲜味飘满整条街,几乎每个摊位前都排着队。一名小吃摊的老板忙得满头大汗,铁铲在烤板上翻飞,“‘掉渣年糕’从早到晚没停过,一天五百多根不够卖!”
要说人最多的地方,还得是丛桂芳区的戏台前。永康鼓词、十八蝴蝶、滚叉舞等永康特色的非遗演出轮番上演,婺剧、越剧等传统戏曲同样赢得观众阵阵喝彩。正月初一至初七、正月十三至十五的下午都有好戏在这里上演。
天色渐暗,华灯初上。“都说现在年味淡,我看是没找对地方!”带着全家逛老街的市民把孩子扛在肩上,孩子的小手指着红色的灯火,照亮了老街的砖瓦,也照亮了每一张仰起的笑脸。
老手艺人在叮当声里守着一方天地,年轻人在体验中触摸传统,孩子们举着糖葫芦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当非遗从博物馆走入市井,当传统文化遇上新潮流,古城老街正以最鲜活的方式书写着文明传承的当代注脚,真正的年味,就藏在这热腾腾的烟火气里。
市交旅集团文发旅游发展公司招商运营科副科长王军杭介绍,截至2月3日(年初六),初步统计大司巷文化街区吸引游客18万人次,美食小吃摊位带动消费近百万元。
融媒记者:颜元滔
融媒编辑:任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