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西藏,节日的集会上,藏族姑娘们熠熠生辉,脸颊上泛着高原特有的“高原红”。这个色彩曾被认为是藏女最美的饰品,那抹红色仿佛是高原阳光轻柔地绘在姑娘们的面庞上,宛如天然的胭脂。其实,这种红色是藏族姑娘们敏感肤质的一种红血丝,透出纯粹与娇柔,久保田博二用镜头捕捉了这一美丽的瞬间。
▲1981年的拉萨,画面中一位虔诚的朝圣者,在朝圣的旅程中,他们从遥远的故乡出发,怀揣着一生中最重要的愿望,朝拜拉萨。他们的步伐稳健而执着,时而合十,时而举手,匍匐前行,五体投地,朝圣的过程如同循环的仪式,用磕长头的方式,将自己的虔诚表达得淋漓尽致,久保田博二铭刻下了这一神圣时刻。
▲1980年的拉萨街头,一个年轻的女商贩在热闹的集市上,摊位上摆满了各类日用品、食品和富有特色的纪念品,宛若一个小型的杂货店。她微笑着托腮,目光温柔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传递着藏族女性的温馨和友好,Francois Lochon捕捉下了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1981年的西藏,一条热闹的大街上,四位藏民正在聊天,女子们用纱巾轻轻遮住面容。早期一些藏民认为脸上的“高原红”是遗传的标志,但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他们逐渐明白,这种肤色其实是气候环境造成的。为了美丽,藏族女性有时选择掩面而行。而身旁一位康巴男儿优雅地将腰刀斜插在腰间,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久保田博二捕捉下了这个生动的场景。
▲1981年的西藏,一家藏民的家中,女主人正在认真地制作酥油茶。对于藏民而言,茶被视为神圣之物。在日常饮食中,由于乳制品和肉类占比极高,蔬菜和水果则相对稀少,因此他们习惯以茶来佐餐,饮茶成为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常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久保田博二用镜头捕捉到了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1981年的西藏,几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民走在街头,头戴的狐皮帽被称为扎规。虽然许多藏族服饰在外观上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其背后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藏族服饰的多样性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名列前茅,久保田博二通过镜头展示了这一独特文化的精髓。
▲1985年的西藏,一位在磕长头的朝圣者,轻轻踏出腿步,合十、举手、匍匐、五体投地,朝圣的过程如同旋转的轮回,每一次动作都蕴含着虔诚与敬畏的心。具体的细节让这一传统的朝圣方式更显庄严与神圣。
▲1985年的西藏拉萨,几位藏民正攀登布达拉宫,一名在前的信徒将帽子握在手中,进入布达拉宫时必须遵循藏传佛教的禁忌,其中包括不许佩戴帽子。进入宏伟的宫殿后,信徒们也需恪守法规,无法拍照以保护佛教圣地的神圣,镜头下记录着这一尊重与信仰。
▲1981年的西藏,普通的藏民家中,墙壁正中央悬挂着一幅毛主席的画像,画像上披着洁白的哈达,供桌上丰盛地摆满了各式水果、粮食和精致的食物,作为供奉的祭品,浓厚的信仰气息弥漫在这个居所之中,久保田博二通过他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动人的画面。
▲1980年的珠穆朗玛峰,巍峨的山体如同巨型金字塔般矗立,周围的地形险峻,景色震撼人心。珠穆朗玛峰在早先称为“朱母朗马阿林”,其藏语中的“朱母”意指女神,“朗马”包含“第三”等多种含义,而“阿林”则表示“山峰”,综合解读可为“第三女神”或“神女峰”,杨克林用镜头将这无与伦比的自然奇迹深深镌刻在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