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时令的苏州吴江,水泽万物、物产丰饶,美食随着四季的更迭,展现出不同的色彩与滋味。其中,吃羊是每个冬日的保留项目,震泽、桃源、松陵、七都等地都有吃羊肉的传统。在这里,街巷边四面开花的羊肉馆子,仿若冬日里的温馨驿站;一锅热气腾腾、现烧现吃的红烧羊肉,让整个冬天的寒意与疲惫瞬间消散。
以太湖为名,长于诗画江南的湖羊,是吴江人制作羊肉美食的首选。湖羊祖先为蒙古羊,南宋时期,中原居民大举南迁,将饲养于丘陵山地的胡羊引入江南平原圈养。岁月悠悠,在太湖流域的温润怀抱里,经人们代代驯养与精心选育,它褪去了北方的粗犷,逐渐适应江南的烟雨气候,最终蜕变成为如今独具韵味的湖羊品种。
“天下羊肉在太湖,太湖羊肉在桃源”的谚语,如同一曲美食的赞歌,在吴江桃源广为传唱。当地人逢年过节、宴请宾客,都少不了这道鲜辣热乎的红烧羊肉,这已成为主人热情好客的象征,节日喜庆氛围的味觉载体。
在桃源,制作羊肉是万万不能心急的。当地厨师精挑细选不超过 10 个月的健壮湖羊,只为那一口鲜嫩可口、酥而不烂的绝佳口感。烧羊肉时,以八角、茴香、桂皮、红枣、老姜、干辣椒等香料与调味料的巧妙搭配,为羊肉编织了一张香味的罗网。下锅时,按照羊肉部位、炖煮成熟的难易程度依次入锅,再加入秘制老卤,先用硬柴旺火猛攻一小时,再转中火徐徐推进一小时,最后以文火焖烧一小时,让味道丝丝入扣,深入骨肉。
这项制作技艺,犹如一场精细的艺术表演,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2012 年,吴江羊肉制作技艺(桃源红烧羊肉制作技艺)荣登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独特技艺的崇高敬意与传承守护。
震泽的红烧羊肉也叫“剪刀羊肉”。其地处“吴头越尾”,在苏州最南端,靠近浙江省,在饮食文化和习俗上,兼容了苏浙两地的特色。
当地人制作羊肉,讲究浓油赤酱,以红亮的色泽为品鉴之要。炖煮之时,羊肉各部位依序下锅,排列整齐,三小时的耐心炖煮之后,整锅羊肉便达到了酥烂微软的程度。煮好的羊肉脱骨不用刀,而是以剪刀轻柔拆解,故有“剪刀羊肉”之名。搭配素净的小阔面,羊肉的鲜香与面条的爽滑相互融合,微辣口感,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让人微微冒汗,身心舒爽。
七都镇,食羊之俗,从白露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的立春。这里的羊肉文化与明朝朱元璋的传说紧密相连。相传,朱元璋登基前曾途经七都,品过当地羊肉后赞不绝口。君临天下之后,更是专程来此采购羊肉宴请群臣。这一传说,为七都羊肉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光辉的历史华裳。
吴江湖羊,于冬日的美食舞台上,以其独特的魅力,演绎着千年的文化传承与江南水乡的温情故事,让人在品味美食之际,不禁沉醉于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与灵秀风情之中。
来源:枫江舟微信公众号 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旭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