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常山庄内《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现场,随着一声“同志们,冲啊!”的口令,上千名游客手持道具大刀、长枪,冲向“县城”,与“敌军”展开“战斗”,游客“夺回县城”后,还能体验全城庆祝的场面。
《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将国人的爱国情怀与童年“打仗”游戏巧妙结合,突破了传统展示形式,游客在沉浸式体验的叙事空间内,通过角色扮演、互动等方式,切身感受到共同“抗战”的激情。对比之前纯观赏、瞻仰红色文化的传统模式,通过让游客成为故事的主角,深度参与体验过程,极大地激发了游客的情感共鸣,也被网友们称为“最适合中国人的cosplay”。
沉浸式体验,是一种让参与者置身于虚拟世界或特定情境中的体验方式,通过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所呈现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沉浸式体验在红色旅游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吸引游客、提升红色旅游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沉浸式体验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的成功推出,不仅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形式和内容,也为游客带来了更加真实、深刻的红色文化体验。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常山庄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是“沂蒙红嫂”祖秀莲的家乡,也是电视剧《沂蒙》的拍摄地。这里背靠青山,环境幽美,古朴的乡村院落、传统的石板小巷,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山区。
走进旅游区,随处可见身穿八路军服装、挥舞着大刀的演员,耳边不时传来枪炮声,瞬间就把游客拉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的演出场地,就在旅游区的一片开阔地上。
“这个体验项目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沂蒙地区八路军战士和当地群众一起,通过智取、强攻等方式打下日伪军盘踞的县城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常山庄营销部经理徐从菊介绍道。
当天,在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常山庄《跟着团长打县城》的演出现场,随着一声响亮的“集合哨”,游客们迅速在“团长”的指挥下列队站好。紧接着,“团长”开始点名,被点到的游客大声地答“到”。“团长”对游客进行简短的思想动员后,随着一声“出发”的口令,游客们手持道具大刀、长枪,在“八路军”战士的带领下,冲向“日军”盘踞的“县城”。
“战斗”开始后,游客们在“八路军”战士的掩护下,有的“攻城”,有的“打援”,还有的“救护伤员”,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只是道具大刀、长枪,但游客们却玩得不亦乐乎,仿佛真的置身于战场之中。经过激烈的“战斗”,游客们终于成功“夺回县城”,并在城内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冲锋号响起,热血沸腾!”来自济南的游客刘先生带着孩子刚刚结束“战斗”,兴奋地告诉记者,他是专门带着孩子来体验抗战时代的,想让孩子接受一下红色教育,珍惜当下生活来之不易。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战斗”开始前,游客们还可以换上八路军战士的服装,戴上钢盔,拿起道具枪,瞬间化身为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在“战斗”过程中,还有专业的摄影团队为游客拍照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
除了《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还推出了《沂蒙四季·出生地》《沂蒙四季·识字班》《小村大爱》等沉浸式演艺项目,以及《百姓大舞台》等互动项目,让游客在参与和体验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沂蒙精神的内涵和魅力。
《沂蒙四季·出生地》以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沂蒙山区王庄诞生革命理论《论持久战》发表为创作背景,讲述沂蒙母亲抚养革命后代的动人故事;《沂蒙四季·识字班》则是以1940年沂蒙抗日根据地开展扫盲运动为背景,讲述识字班女学员们宁舍生命不舍信仰的感人故事;而《小村大爱》则是以沂蒙红嫂祖秀莲为原型,讲述了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在抗日战争时期,舍生忘死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故事。
这些沉浸式演艺项目,不仅让游客在参与和体验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沂蒙精神的内涵和魅力,也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接受了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在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游客不仅可以参与沉浸式演艺项目,还可以走进红嫂纪念馆,参观红嫂事迹展,了解红嫂们的感人故事。
红嫂纪念馆是一座二层小楼,展馆面积1200平方米,分为“沂蒙红嫂光辉足迹”“沂蒙红嫂感天动地”“沂蒙红嫂大爱无疆”“沂蒙红嫂光耀千秋”四个部分,展出珍贵照片200余幅,革命文物150余件。
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沂蒙母亲”王换于、明德英、李桂芳、祖秀莲等红嫂们的照片和事迹介绍,了解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救护八路军伤员、掩护革命干部、支援前线等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纪念馆里,有一件特别的展品,那就是明德英曾经用来为八路军伤员解渴的乳汁瓶。明德英是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她曾用自己的乳汁喂养过八路军伤员小战士,被誉为“沂蒙母亲”。乳汁瓶虽然不大,但却承载着明德英对八路军战士的深情厚谊,也见证着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除了参观纪念馆,游客还可以在旅游区内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参观《沂蒙》电视剧拍摄现场,了解电视剧的拍摄过程,并在影视道具库,穿上八路军、日军、伪军的服装,拿起道具枪,拍一组“穿越”照片。
在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游客不仅可以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沂蒙美食。旅游区内的“古村落”美食街,汇聚了沂蒙光棍鸡、沂蒙全羊宴、蒙山全蝎、烧烤、八大碗等地道的沂蒙美食,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沂蒙文化的独特魅力。
光棍鸡是蒙阴传统名吃,以其独特风味,风靡沂蒙山区。创始人付泽明在蒙阴县城西岭开设炒鸡店,以烹制蒙山大公鸡为主,且口味鲜美、风味特殊吸引了大批食客。因炒鸡店工作人员全部是男士,取材又全是大公鸡,便将此菜戏称“光棍鸡”,此店即叫“光棍鸡店”。
沂蒙光棍鸡色泽红亮、味浓醇厚、滋补养颜、风味独特,深受游客喜爱。游客来到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一定不能错过这道美食。
除了光棍鸡,沂蒙全羊宴也是旅游区的一大特色美食。沂蒙全羊宴是将羊的各个部位,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的色香味俱佳的各种菜肴。全羊宴包括头、尾、蹄、内脏、血、脂、骨、舌、脑、皮、鞭等全套羊宴,味道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蒙山全蝎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名贵中药材和滋补佳品。全蝎既是一种名贵药材,又可制作高级菜肴,用蒙山全蝎烹制的菜肴以其特有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备受游客青睐。
此外,旅游区内的烧烤、八大碗等美食,也深受游客喜爱。游客在游玩之余,可以来这里品尝美食,感受沂蒙文化的独特魅力。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所在的沂南县,被称为“红嫂之乡”,是“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原型明德英的家乡。明德英的事迹,被编成了京剧《红嫂》,歌剧《沂蒙颂》,还被搬上了银幕,拍成了电影《沂蒙六姐妹》。
沂蒙红嫂,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救伤员,舍生忘死掩护八路军伤病员和革命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们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成为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沂南县,除了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游客还可以前往沂蒙红色影视基地、马牧池乡西寺堡村等地,参观红嫂故居,了解红嫂们的感人故事。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是为拍摄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29集电视连续剧《沂蒙》而搭建的场地,占地20万平方米,是以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寺堡村为依托,保留和修复了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建筑群,由沂州城、常山庄、古村落三部分组成。
在影视基地内,游客可以参观《沂蒙》电视剧拍摄现场,了解电视剧的拍摄过程,并在这里穿上八路军、日军、伪军的服装,拿起道具枪,拍一组“穿越”照片。此外,影视基地内还有《地道战》等演艺项目,让游客在参与和体验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
马牧池乡西寺堡村,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居所在地。王换于,是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但她却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