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市场早苗发布涉台言论后,中日两国关系高度紧张。
一边是外交部、文旅部连着三天发预警,航空公司赶紧开免费退票通道,生怕你吃亏;另一边呢?上海浦东机场值机柜台前照样排长龙,东京羽田机场里中文比日语还热闹,富士山脚下拍照打卡的年轻人,该笑照样笑,好像啥事儿都没发生。
国家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去日本?他们到底怎么想的?
一、预警归预警,飞机照飞,人照去
11月14号到16号,外交部、文旅部、教育部接连发文,核心意思就一个:近期别去日本,那边不太平。国航、东航、南航立马跟上,免费退改签政策连夜出台。
按常理,这时候应该大家都退票了吧?可现实啪啪打脸。
16号当天,记者在上海浦东机场蹲点,去日本的航班值机区依旧人头攒动。家庭游客推着婴儿车有说有笑,年轻人拖着行李箱低头刷手机。日本那边传来的画面更扎眼——浅草寺里穿和服拍照的中国姑娘一排排,富士山下的中国游客比樱花季还密集。
有位大叔被记者采访时满不在乎:"国家提醒归提醒,我旅游归旅游,跟我有啥关系?"
这话听着刺耳,但确实代表了一大批人的真实心态。预警不是禁令,建议不是强制。很多人觉得,政府的话听听就好,真到了自己做决定的时候,还得看自己。
二、游客的三大理由,每个都让人说不出话
记者问了十几位游客,为啥这时候还去?答案出奇地一致,总结下来就三句话:
第一句:"我觉得日本挺安全的。"
这是最多人说的。一位上海中年夫妻说得最实在:"国家发布的是'建议避免前往'的提醒,不是'禁止前往'的禁令。我们觉得日本挺安全的,没必要过度紧张。"
他们真这么觉得吗?大概率是。普通人判断安全,不靠外交辞令,靠经验和感觉。自己去过几回,没遇到啥事儿,当地人态度也不错,自然就信了。至于外交部说的"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增多",对不起,没看见就等于没有。
第二句:"机票酒店都订好了,退起来太麻烦。"
这个理由最接地气。一位在北京做互联网运营的小张,8月份就订好了11月的行程,"当前日元兑换汇率极具优势,1块钱能换20.6日元,这时候取消损失过大。"
说白了,都是钱闹的。一张往返机票三四千,酒店订了五六晚,加起来万把块钱。退改签手续费一扣,大几百甚至上千就没了。国家是建议,可这损失是真金白银要自个儿掏腰包的。
第三句:"政治是政治,旅游是旅游,两码事。"
年轻人最爱这么说。追动漫圣地的、买手办周边的、单纯想吃口正宗寿司的,他们觉得网络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太夸张了,"骂归骂,日子归日子,没必要绑在一起。"
这种心态其实挺普遍——我可以一边在键盘上骂日本政客,一边在东京街头买买买。爱国是工作,赴日是生活,切换自如。
三、数据不会撒谎:今年前9个月,我们在日本花了755亿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反驳:"去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听国家话的。"
真的吗?咱们看数据。
根据日本观光局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游客赴日人数达到748.7万人次,占了日本海外游客总量的近四分之一,比2019年疫情前还高。这大半年里,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了1.64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755亿,占全球赴日游客消费的四分之一。
啥概念?就是说,每四个去日本的外国游客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日本人每赚四块钱外国游客的钱,就有一块钱是中国游客贡献的。
国家预警是11月中旬才发的,前9个月的数据确实不算。但你要知道,中日关系紧张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年初日本政客放话说"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到钓鱼岛争端,再到各种历史问题,气氛一直没好过。
可数据告诉我们:气氛越差,去的越多。
预计2025年全年,中国游客赴日人次将突破1000万,创下历史新高。这哪是紧张?这简直是热恋。
四、网上喊打喊杀,现实该去还去——咱们这代人怎么了?
最讽刺的是什么?是网上和现实的撕裂。
打开微博、抖音,反日情绪高涨得不得了,"抵制日货""不去日本"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现实里呢?该去还去,该买买。有游客在日本反馈:"内地明显感受这次现实反日情绪要淡很多,网络上反日情绪强烈一些,现实中人们嘴上只是骂一骂。"
十几二十年前,咱们还砸过日本车、抢过超市里的日本货。现在?骂完了转头就预订日本机票。年轻人更是直接,一边看《鬼灭之刃》一边感动得眼泪哗哗,一边吐槽日本政治一边计划着秋叶原朝圣。
这叫什么?这叫"情绪爱国化,行为现代化"。
情绪上,大家都知道历史教训,都知道国家利益重要;行为上,却更愿意追求个人体验、消费质量和性价比。爱国是本能,但花钱是理性。当两者冲突时,很多人默默选择了后者。
五、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从"抵制日货"到"樱花真香"
作为80后,我亲历过几轮中日关系的起起伏伏。
2005年,因为日本教科书问题,全国反日游行,那时候是真的火大,真的不去。2012年,钓鱼岛争端,又是砸车又是抗议,大部分人自发抵制日货。
可现在呢?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中年大叔,当年的口号变成了今天的机票订单。
为什么会这样?
一来,时代变了。2005年,中国人均GDP才1700美元,去趟日本是天方夜谭。现在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出境游成了家常便饭。以前抵制是因为够不着,现在去是因为够得着。
二来,心态变了。当年是"国家尊严高于一切",现在是"个人幸福也很重要"。不是说大家不爱国了,而是爱国的方式多元化了。有人选择战场上保家卫国,有人选择在商场上为国争光,也有人觉得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给国家添麻烦就是爱国。
三来,现实太诱人。日元贬值,去日本消费等于打八折;服务确实好,体验确实棒;签证政策放宽,10年多次往返说走就走。这些实打实的好处,比空泛的口号有吸引力多了。
六、说到底,这是个信任与选择的问题
写到这儿,肯定有人骂我"替赴日游客洗地"。
真不是。我理解国家的预警,也理解游客的选择——这两者并不矛盾。
国家为什么预警?因为日本政客确实说了不该说的话,因为在日中国公民确实遭遇了安全事件,因为大国外交要有态度。这不是小题大做,这是负责任的表现。国家把风险告诉你了,听不听在你。
游客为什么选择去?因为风险概率在他们看来很低,因为损失是真金白银,因为旅游确实是个人自由。这不是不爱国,这是个人理性选择。
问题的关键在哪?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问题。
国家看到的是宏观风险、外交博弈、潜在威胁;游客看到的是微观体验、个人成本、实际利益。国家说"不安全",但没具体说哪不安全、有多不安全;游客觉得"挺安全",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判断。
这时候,有人选择相信国家,有人选择相信自己。谁对谁错?短期内没法判断。只有当风险真正发生时,答案才能揭晓。但真到那时候,可能就来不及了。
写在最后
富士山下的中国游客,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爱国情绪高涨,但个人理性更强;口号喊得响亮,但腿很诚实;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做不到。
国家预警,是责任;个人选择,是自由。两者冲突时,没有标准答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国家主权被挑衅、同胞安全受威胁时,我们至少应该保持一份敏感和谨慎。这不是要求你24小时绷紧政治弦,而是希望你在做选择时,能多想想——这趟旅行非去不可吗?这钱非现在花不可吗?这风险我愿意承担吗?
自由是好的,但自由的代价往往是自己承担。国家把话说到位了,选择权在你手里。只是等到真出事了,别怪国家没提醒你。
富士山的樱花年年开,可国家的底线年年都要守。风景可以再看,但有些立场一旦丢了,就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