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对日本发起了两项强硬反制行动,一是发布赴日旅游风险提示,二是暂停日本电影的进口。这两项举措直击日本的经济痛点。以旅游为例,中国游客每年在日本消费超过千亿元人民币,一旦游客减少,日本的旅游业将面临沉重打击。而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收益同样可观,像《鬼灭之刃:无限城篇》上映首周票房就突破3.7亿元,创下日本电影在华的新纪录。若非高市早苗挑动“台海话题”,这部影片的最终票房或能超过十亿元,甚至冲击二十亿。紧随其后的《蜡笔小新》系列与《工作细胞》原本计划上映,如今也被全面叫停。至于《鬼灭之刃》为何仍在上映,原因在于今年国内电影市场低迷。除了《哪吒2》短暂掀起热潮外,整体表现冷清,为刺激市场活力,下半年引进了多部海外影片,其中包括美国大片《疯狂动物城》《惊天魔盗团3》《阿凡达3》等。对日本电影而言,本是扩大中国市场的良机,却被高市早苗的言论彻底葬送。
除了旅游和电影,中国还有更深层的反击手段。从经济格局看,日本在中日贸易中长期保持顺差,八年来累计从中国赚取约2000亿美元,即上万亿元人民币。即便到2024年,日本对华贸易顺差仍达42.5亿美元。这意味着,日本一边依赖中国市场获利,一边却叫嚣介入台海事务,可谓“吃饭砸锅”。
日本对华出口的核心领域集中在三方面:汽车、芯片和化工产品。首先是汽车产业。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全部依赖进口,在中国年销量接近二十万辆。其次是芯片。虽然中国的芯片出口总额已超过一万亿元,但在光刻机、光刻胶等关键上游环节仍受制于日本。全球可制造DUV光刻机的国家仅有荷兰、日本和中国,而日本尼康、佳能在高端设备领域仍处领先地位。尤其是光刻胶领域,日本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九成,高端EUV光刻胶更是完全垄断。第三类为化工材料,如动力电池所需的高纯电解液和隔膜等,宁德时代、比亚迪过去主要依赖日本三菱化学供应,不过这一领域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国产替代已逐步实现。
因此,要真正打击日本,就必须在汽车与芯片两大关键产业实现技术自主。只有通过国产化突围,压缩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才能在经济层面形成实质性制衡。而在军事层面,中国只需不定期派出055型驱逐舰编队环绕日本巡航,即可形成足够的战略威慑。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国正以更精准、更有层次的方式展开反制,不仅要让日本切实感受到经济压力,也要在战略格局上重塑地区平衡。
上一篇:事关文旅融合!池州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