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金秋中国#
赣江的水淌了三千年,淘洗着百越的骨殖,也泡软了秦汉的城砖。
商代吴城遗址的陶片上,刻着江南最早的文明密码,秦汉设九江郡,赣地始成中原屏障。
唐宋是赣地的黄金时代,景德镇窑火通天,
“白如玉、明如镜”的瓷器沿赣江入长江,销往天下;
白鹿洞书院弦歌不辍,
朱熹订 《白鹿洞书院揭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教诲,浸润了千年文脉。
客家先民南迁,在赣南筑围屋如堡垒,夯土墙上的枪眼,藏着迁徙路上的坚韧。
婺源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翘角如飞,映着油菜花田的金黄,分不清是画还是人间。
赣剧的高腔穿透乡野,采茶戏的小调沾着露水,
民风里既有中原的厚重,又有江南的灵秀。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滕王阁屡毁屡建,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情怀,早已融入赣人的血脉。
如今赣江依旧东流,瓷窑烟火未熄,书院古树长青。
那些埋在地下的陶俑、留在纸上的墨痕、刻在墙上的家训,都是赣地的年轮。
这片土地见过繁华,经过大乱,却始终把文明的火种攥得紧紧的,就像井冈山的翠竹,风摧不倒,雪压不弯,
在岁月里静静生长,沉淀出独有的沧桑与厚重。
今天,跟诸位聊聊 江西的十大非遗美食……
诞生于北宋江州姑塘,相传陈姓茶坊主人以茶油、麦面、黑芝麻、桂花创制此饼,
苏东坡尝后赞“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明清时成贡品,解放后“梁义隆”传承创新,2010年入选省级非遗。
这饼子 “蛮香,好吃得嘞”,承载着千年烟火气,
姑塘茶坊的炉火,苏学士的墨香,老匠人揉面时沾的芝麻粒,都揉进了这四香合一的酥脆里。
其 形小而精,金黄薄脆,咬下时茶油香、芝麻酥香、桂花芳香、苏打奇香在舌尖炸开,甜而不腻,余韵绕梁。
如今它不仅是九江人的茶点,更作为非遗名片远销海外。
这口“竹林海参”藏着八百里井冈的烟火气。
红军转战时,百姓用竹笋熏烤成干,以烟笋烧肉待客,
笋丝黑褐如炭,却裹着山泉清冽,与猪肉同炒时,肉香甘美、笋味绵长,恰似“恰得苦中苦,方得笋中鲜”的方言俚语,道尽岁月沧桑。
此菜2018年入选省级非遗,
工艺讲究 “煮、熏、烤”三重淬炼:
鲜笋剥壳后经井冈山泉煮透,再用杉木烟熏至干,最后炭火焙烤,成就独特烟香与脆嫩口感。
入口先是烟熏的醇厚,继而是笋丝的爽脆,
末了肉汁浸润,咸香微辣,层次分明如井冈山岚。
老辈人说,当年红军吃烟笋,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竹子破岩挺脊梁”的韧劲,
这,或许才是非遗最浓的“烟火气”。
明末商人薛应龙改行制糕,寒冬夜收留跛足乞丐留宿案板,
次日竟得铁拐李秘方,香料散逸间,“龙兴铺”灯芯糕横空出世,形似灯芯可燃,乾隆下江南时尝后挥毫“京省驰名,独此一家”,从此成为贡品。
四百年间,战乱衰落又复兴,2010年入选省级非遗。
它用 长粒晚糯、麻油、蔗糖混搭肉桂等30余味中药,
经炒米、磨粉、筑糕等十数道工序, 糕条细若琴弦,色如凝脂,甜辣清凉交织,
咬一口似含江南梅雨,尾调泛起药草回甘,老表常说“嘞,这糕能顺气活血”!
如今仍是节庆待客的“步步高”吉物,一盒24根连不断,
暗合一日时辰,点燃时火苗跳跃,桂香漫溢,像把四百年光阴都揉进了这根“会呼吸的糕条”。
明朝万历年间,抗倭名将邓子龙率江西客兵转战四方,为行军方便,令将士将糯米饭晾干炒成爆米花,拌糖切块,创制“小切”。
这便是丰城冻米糖的雏形。四百年间,它裹着赣江晨雾,沾过邓子龙战袍的硝烟,又随乾隆南巡的御辇飘香,终成“江南小切”,荣登皇室贡品之列。
乾隆曾赞其“脆酥香甜”,如今仍存“洁白如雪、落口消融”的古韵,堪称“甜到心坎里”的江西味道。
丰城人讲究“小雪开作,立春收工”,
糯米蒸熟冻晒后油炒膨化,拌饴糖、桂花切薄片。
咬一口,“咔嚓”酥脆,甜香裹着米香在舌尖化开,像极了丰城话说的“呷一口,甜过初恋”。
如今,冻米糖添了南瓜、紫薯新口味,老手艺裹着新潮味,甜得更长久。
2010年,冻米糖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成为丰城“甜”名片。
传承人游兵干白天炒米熬糖,晚上直播卖货,让这口老味道飘得更远。
源自北宋嘉祐年间,据 《吕氏春秋》载,其煨法已得商代伊尹真传。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相传北宋才子郊游时,将剩食封入瓦罐埋于灰炉,次日开罐竟得奇香,遂成千年传奇。
更传王安石品后题诗“汤如母爱,人间至味”,夏后相亦用此法强兵,典故里浸着历史的厚重。
2014年入选南昌市级非遗,2017年升省级。
其妙在“煨”字:
土陶瓦罐盛食材,封锡纸后置大瓦缸,六面受热,文火慢煨8小时,汤清如琥珀,肉酥可嚼,鲜香醇厚不腻人。
南昌人讲 “陈年瓦缸味,百年吊子汤”,喝时“嗍”一口,鲜得眉毛都要跳起来。
它诞生于明清制瓷业鼎盛时,窑工们为解暑充饥,将早稻米磨浆蒸制,搓成筷子粗的粉条,经沸水烫熟、
冷水浸凉,佐以辣油、豆芽、萝卜干、陈年橘皮,再浇一勺现磨芝麻酱,
那股子香辣里裹着果香,像极了瓷器烧制时“冰火相融”的刚柔并济。
民间传说,清朝董茂山在戴家弄开“董记”粉店,首创粗粉制法,粉条粗如筷,耐嚼抗饿,成了窑工们的“窑火伴侣”。
2025年,景德镇冷粉入选省级非遗,
靠的是那手 “三蒸三晾”的古法:米粉蒸至半熟,晾凉再蒸,反复三次,粉体紧实弹牙。
它的魂在辣油,本地干辣椒磨粉,热油一泼,红亮香而不燥;
妙在配菜:酸豆角脆得掉渣,萝卜干咸中带甜,花生米炸得酥香,最后撒把葱花,绿得晃眼。
吃时先夹一箸粉,裹满辣油芝麻香,再配口腌菜,酸辣直冲天灵盖,最后喝口冰镇米醋,爽利得能抖落一身疲惫。
始于明万历年间,原是南安府邓家“泡腌”鸭。
传说 唐玄宗遣使查验,邓家子大云为寻泉眼与蛇妖搏斗殒命,泉复涌后板鸭骨脆可嚼,遂成贡品。
这口“大云泉”至今在南安镇水口寺流淌,酿出五百年腊味传奇,
恰如客家人说的“盐透肉,风入骨,日子熬成香”。
2011年,南安板鸭制作技艺入选江西省非遗。
其 形如桃圆,皮色奶白如霜,瘦肉酱红似琥珀,尾油丰而不腻,咬一口 “皮酥、骨脆、肉嫩”,咸淡刚好“透到骨头缝里”。
冬至后晒场上金黄的板鸭,是赣南人“恰板鸭嘞”的烟火呼唤。
这口非遗味,是盐与风的手作,是时间与匠心的馈赠,
更藏着客家人“以食为天”的生活哲学,慢工出细活,急不得,也假不得。
先秦时,武功山下的百姓用“火胙”,
祭神后的猪蹄胙肉加盐腌制,成就了最早的“火腿雏形”。
清代袁枚赞其“香隔户便至”,乾隆南巡时尝后龙心大悦,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摘金,成了与金华、宣威齐名的三大火腿之一。
传说当年驼背师傅用火腿冬瓜汤救广东郎中,
多年后郎中在广州开铺卖“西腿”,这雅号便传遍岭南,
如今安福人仍爱说“恰火腿,真过劲!”
2008年,安福火腿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
形如柳叶,腿直爪弯,瘦肉率超七成,精肉鲜红似火,肥膘洁白如霜。
蒸后油润透亮,咬一口,咸香混着肉脂气在舌尖炸开,瘦肉酥软鲜咸,肥肉化得柔滑甘润,回甘里藏着山涧晨雾的清新。
存放三年仍色味如初,是药膳瑰宝,
火腿炖乌鱼补血,脚爪冬瓜汤治脾虚,连系绳的灰都能止金疮血。
唐时便有“三蒸二百捶”的古法 ,清同治《弋阳县志》载:“大禾米白长,三蒸二百舂,软而适口,省垣称弋阳团子最驰名”。
这“三蒸二百捶”的讲究,藏着弋阳人骨子里的韧劲,
大禾米浸足七日山泉,经三次蒸打,捶足二百下,方得那抹“白如霜、透似玉”的成色。
2009年,这手艺入了江西省非遗。
年糕捏得实,日子过得稳。
弋阳人打年糕,是冬日里最热闹的营生。大禾谷只种在冷浆田里,米粒直链淀粉含量恰在16%-18%,捶打时淀粉微分解,做出的年糕“久煮不糊,炒不粘牙”。
咬一口, 米香裹着山泉的清冽,软糯中带点弹牙的劲道,配一筷子冬笋丝、辣椒炒,辣得人鼻尖冒汗,却忍不住再夹一筷。
相传三国时刘备军中暑,客家先民以茶叶、芝麻、生姜擂烂冲服,士卒饮后即愈,这便是擂茶雏形。
它由汉魏“粥茶”演变而来,客家人从黄河岸边带到赣南,用擂钵、擂杵将青草药研磨成泥,既解暑又祛瘴,成了“无擂茶不成客家”的活化石。
2014年,它列入国家级非遗;2022年,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
擂茶呈青褐糊状,入口先觉芝麻香,继而茶叶清苦涌来,尾调带着生姜的辛辣,像客家人的日子,苦中有甘,辣中带暖。
喝时配炒米、花生、豆类, 夏饮“冰擂”解暑,冬喝“热擂”暖身,擂茶嘞,是客家人的四季茶饭诗。
你看那赣江的水还在淌着。
三千年前百越人捧起的陶片,和昨天老俵咬下的年糕,其实都沉在这同一条河里。
非遗名单上的名号是刻在石头上的,真正活着的,是街边瓦罐里冒的热气,是擂茶碗里飘的芝麻香,是每个江西人舌尖上滚烫的记忆。
来,恰一口吧。
这土地上的火种,从来都在柴米油盐里,亮着呢。
下一篇:年轻人为何爱上“窝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