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云岭,阳光和煦。11月1日至8日,来自卢森堡雅典娜中学的4名高中生,在昆明和大理开启了“寻美中国·山水南诏国”研学之旅。她们用脚步丈量云南的土地,用双手触摸非遗的脉络,在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中,感受着一个真实、多样、立体的云南。
在巍山县三彝扎染工贸有限公司的扎染工坊里,靛蓝的染缸散发出独特的气味。在扎染师傅的指导下,学生们专注地将围巾折叠、用棉线缠绕捆扎,再小心翼翼地将布团反复浸入染缸。“展开的那一刻最神奇,即使制作流程相似,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朱莉展示着她的扎染围巾,“云南的文化多样性令我印象深刻。我特别喜欢扎染,我亲手体验的,正是匠人们日复一日坚守的事业,这让我感觉特别有意义。”
在大理苍山脚下,她们又认识了白族文化中祝福的信使——甲马。甲马拓印快捷又有趣,将宣纸覆在“好人相逢”“平安马”等木刻版画上,用拓包均匀拍打,再轻轻揭起,一幅幅充满祝福的拓印作品便完成了。“这太有趣了!”学生玛莉亚说,“我们在大理的木刻版画上也找到了自己的心愿!我们都希望考试顺利、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愿望都是相通的。”玛莉亚指着刚刚拓印完成的甲马说道。她还注意到,这些传统图案正通过年轻化的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在昆明拾翠国际民艺园区,她们还体验了宋代点茶与锡器制作。穿上汉服,手腕轻悬,慢慢熟悉点茶的手法;在锡盘上,她们认真刻下自己的名字与日期,亲手为这次研学打造专属的纪念。
而旅程中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正将文化互动升华为真挚的情感连接。在沙溪典庭客栈,老板段俊恒为学生们端上地道的西式早餐,背后是本土文化与世界旅客交融的日常;在拥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剑川古镇陈家大院,当地居民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学子,合影的瞬间,定格了跨越山水的微笑和善意;在大理的家庭访问,更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云南人家的日常生活与待客之道。
正如学生宝拉所分享的:“来之前觉得一星期很短,不够探索云南,但来了之后每一天都非常充实、有意义。沿途每一个地方都特别美,每一个角度都是一道风景。”她和玛尔果都认为,云南之行让她们对中国的理解变得更加丰满和深刻。
“每座古镇承载如此丰富的文化与历史,”玛尔果补充道,“不同于普通旅游,这一路的讲解深入且细致,真正拓宽了我的眼界。”
卢森堡雅典娜中学带队教师姚萍兰说:“你们就像是一颗颗友谊的种子。这一路看到的故事、体验的文化,都需要你们去传递和分享。你们就是火种。”
当卢森堡的青年们沉浸于云南的日常,国际文化交流便有了具体的温度。这种基于真实和尊重的看见,如同一束双向照亮的光。她们在真诚互动中,传递对中国更真实、更立体的理解,也将这段研学之旅沉淀为一段有温度、可共鸣的青春记忆。
云南网记者 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