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曈在指挥交响音乐会。(受访者供图) |
前不久,李曈刚结束一段长时间的音乐创作,书房里的作品手稿堆成了小山。
这位曾在河南任教的音乐博士,2024年被重庆的人才政策与创作氛围吸引而来。一年多时间里,他带着对音乐的极致追求,也带着对生活的滚烫热爱,谱写出动人的“巴渝交响曲”。
心安为家
三次考察后的双向奔赴
李曈说,自己与重庆的相遇是一场“双向奔赴”。
去年初,还在河南理工大学任教的李曈,了解到重庆在招引相关人才的消息。“传言重庆在大力扶持文艺创作,人才政策很好。”他和家人接连三次奔赴重庆“考察”。
第一次是视觉的震撼。“轻轨穿楼我一直以为是视频合成的,没想到是真的!”他惊叹于这座城市的魔幻立体。灯火璀璨的山城夜景,让他和妻子一致认为,这是一座美丽的宜居都市。
第二次是味觉的亲切。作为嗜辣如命的“吃货”,重庆的火锅、江湖菜让他直呼过瘾。
第三次是政策的定心。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为构建高水平创作人才高地,加大创作人才引进力度,并聚焦优势创作资源,为领军人才提供专项科研经费,全力支持其作品展演与学术创新。
“重庆值得选择!”2024年9月,李曈带着家人正式扎根重庆。入职一年多,他已帮助学校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奖项6项。
去年9月,他作为指导教师团队核心带队备战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李曈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定制”作品,挑战性地将四种乐器“烩于一炉”,创作出能展示团队协作能力的重奏作品《巴渝组曲》。那一周,李曈每天工作12到16小时,最终这支“混编”作品夺得了国赛金奖。
音符为韵
让西洋乐器说“重庆话”
去年5月,“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八届舞台艺术之星大赛战况正酣。李曈的任务是创作一首带有重庆地域特色的音乐作品参赛。
李曈选择的乐器是单簧管,这是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的乐器。如何让西洋乐器说出地道“重庆话”,并震撼大家的心灵?
“作品不仅要让音乐专家认可,还要让戏剧、舞蹈领域的评委产生共鸣。”李曈把自己关在房间整整3天,一次在朝天门的采风记忆涌入脑海,“我看到长江与嘉陵江交汇,那种清澈与浑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景象,非常震撼。”
李曈决定将这种视觉的震撼转化为听觉的意象,让单簧管与钢琴的旋律线交织,模拟出两江汇流的壮阔与缠绵,融入参赛作品《巴渝印象》中。
艺术要打动人心,还要溯源寻根。李曈找来大量重庆民歌素材,最终决定将《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乐观开朗与《黄杨扁担》的幽默诙谐,融入主旋律。为把握川江号子的精髓,他登门请教川江号子表演艺术家,反复观看原始视频资料。最终在《巴渝印象》的开篇,单簧管吹奏出不再是圆润的乐音,而是模仿船工号子那从胸膛迸发而出的、粗粝而顽强的呐喊。
这首《巴渝印象》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并且是此次赛事唯一的室内乐作品。
生活为谱
厨房与舞台的“通感”哲学
“工作时我要穿西装、燕尾服,保持专业严谨;生活里就想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李曈从小听古典音乐,中学却痴迷周杰伦、林俊杰的流行乐,大学时白天写严肃音乐,晚上就和电声乐队玩爵士、流行。
这种“跨界”与“融合”同样体现在李曈的厨房里,他爱美食更爱烹饪。“经常在外面吃了一道好吃的菜,回去就自己研究怎么做,上网搜菜谱。”地三鲜、辣爆羊羔肉、酱烧黄辣丁是他的拿手好戏。
对李曈而言,做饭和作曲遵循着同一套“通感”哲学。他的作曲导师曾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作曲就像做菜,同一个食材可以做成不同的风味。这和音乐创作中不同作品风格的把握是相通的。比如鸡蛋是很常见的食材,可以做成番茄炒蛋、蛋花汤……而一段旋律通过和声、节奏、音色的不同处理,也能呈现出古典、浪漫、先锋、流行或爵士等完全不同的风格。
如今,李曈已完全融入了重庆的生活,他计划着购房安家,并且要走遍各个区县进行更深入的采风。未来还想创作和重庆相关的大型作品,“比如一部交响乐,每个乐章体现不同重庆美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或者借鉴重庆的历史题材,创作一部歌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