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海丽
2025年11月2日,星期日,天气晴朗,气温6℃到14℃,无风。
深秋的晨光,如细碎的金子,洒在2025年11月2日的清晨。六时一刻,我们踏着微霜出了门。七座面包车在峰峰的路边接上人,悄无声息地汇入渐醒的城镇。6:45一行八人准时从峰峰启程,车入武安,我们停在一家早点摊前,豆腐脑与豆沫的热气袅袅蒸腾,像一日行程最初的慰藉。素包子和鸡蛋虽简朴,却因同行者小王的慷慨,多了几分人情暖意。
近九点,我们抵达武华山景区。初时山路尚可,大家兴致勃勃,沿着河沟向上。深秋的山色斑斓,红叶在晨光中尤其动人。我们在第一个视野开阔处合影,背后是连绵的秋山。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也升了上来,不少人脱去了外套。中午时分,大家找了一处平坦地方,分食了自带的鸡蛋、蛋糕和饮水,稍作休整后继续前行。
真正的考验从下山开始。前几日的雨水让山路变得复杂,落叶覆盖了本就模糊的路径。我们很快陷入了迷路的困境——就在这时,清海哥、司机师傅、小王和老韩主动站了出来,成了我们这支队伍的“探路先锋”。他们凭借更好的体力和方向感,轮流走在队伍最前面,在密林与河沟之间反复探寻。常常听到他们从前方传回“走不通”的呼喊,才知道他们已为我们排除了一个个错误的选项,自己却多走了不少弯路。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不可能在天黑前找到出路。
行至丛林深处,11月份的丛林中落叶积得极厚,像一层松软的海绵,将路径、坑洼乃至危险的陡坡完全掩盖。我们仿佛行走在一片金色的流沙之上,只能用拐杖在前方反复戳刺、探索,凭触感判断下一步的虚实。脚下稍一不稳,整个人便会顺着倾斜的坡面滑倒,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林间只闻拐杖戳地的闷响与我们沉重的呼吸声。行进中,队伍自然形成了默契的队形:第一次一同出游已过古稀之年的武哥在我前段探路,武哥年轻时很喜欢户外运动,虽然年龄较大,但体能充沛经验丰富,不时回头提醒我注意脚下;我走在中间,承前接后;我爱人王老师则主动走在最后,确保无人掉队。
行走在河道之中,另一重挑战接踵而至,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何为“步步惊心”。脚下根本没有路,只有从上游冲刷而下、大小不一的乱石。这些石头多数冰冷湿滑,布满了滑腻的青苔;更可怕的是,许多大石头看似稳固,一脚踩上去却会突然松动,让人心惊胆战。我们一行人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其间胆怯地挪动,每一步都像是一场赌博,整段路程都充满了紧张与不安。
下午三点过后,日头西斜,山风带来了寒意。在一处环形崖壁下,我们四人一组协作通过:王老师率先跃过,转身接应我;紧张和疲惫的我也不敢拖大家的后腿,赶紧紧随其后拼尽全力奋力一跃;小李第三个越过;武哥依旧沉稳断后。
约下午五点,天色明显转暗,视线也不好了,河道里石头湿滑,苔藓丛生。山风变得刺骨,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此刻还困在落叶覆盖不知深浅的丛林里,又或者如果还困在那大小不一、巨石嶙峋的黑暗的河道里该如何抵御这寒意,该如何度过这漫长的黑夜,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就在大家心情愈发沉重时,前方探路的海哥传来好消息——队伍前方的人找到了一条通往草甸的小路!希望重燃的兴奋让我一时疏忽,右膝盖重重磕在石头上,所幸只是破了点皮。
当终于看到风险告示牌和路边无人三轮车时,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然而,得知此处距离停车场还有六公里多时,刚放松的心情又沉重起来——大家的体力早已透支。万幸,一位收黄豆的老乡在我们恳求下,借出了他的电动车。小王骑车去送钥匙,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化解了我们最后的困境。
傍晚6:18,我拍下黑暗中的山路,定位显示在武安赵家庄后渠村。今日徒步总计约12.8公里。
晚上八点半,我们终于到家。洗净满身尘土,回顾这一天的经历,心中充满感激——感谢武哥的一路护送,王老师的沉稳断后,更感谢同行者的勇于探索和无私奉献。走过所有坎坷,未来皆是坦途;历经自然之险,更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与朋友情谊之珍重。
文末附记:武华山号称“小华山”,雄踞于太行山南段,主峰海拔约1088米。这里山势起伏,层峦叠嶂,尽显“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丽与险峻。山中丛林茂密,落叶覆地,路径难辨;河道内则遍布由地质运动与风化形成的嶙峋落石,大小不一,湿滑难行,徒步其间可谓“步步惊心”。加之典型的山地气候,昼夜与高低海拔之间温差显著,天气瞬息多变,在赋予它四时不同景致的同时,也提醒着每一位探访者需心怀敬畏,量力而行。
编审:朱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