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石代学
“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专场举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摄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11月6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下午召开的“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专场了解到,“十四五”时期,省文旅厅锚定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目标,以“八个一”文化品牌为抓手,全面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不仅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更为全面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筑牢了坚实的文旅支撑。
“十四五”以来,甘肃文旅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加大政府投入,落地文旅项目3000多个,实际完成投资近900亿元。前四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2.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05.2亿元,分别达到“十三五”时期的94.7%和96.8%;预计到“十四五”末,这两项指标将较“十三五”时期分别增长140%和151%。
夜幕降临,兰州老街灯光璀璨。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马伊星 摄
五年来,我省深耕文明根脉守护,文化遗产保护再攀新高。省市县三级博物馆体系完备,262座博物馆中71座为定级博物馆;1800多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扎实推进,抢救修复文物1.7万余件,建成全行业唯一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全球首个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的上线,更是开启了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化新纪元;敦煌学研究成果丰硕,出版原创论著2300余部,60余项重要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关键实证;非遗传承亦见成效,新增14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1家省级以上非遗工坊带动万余人就业。
艺术创作是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我省持续完善艺术创作机制,出台专项规划、设立艺术基金,实现省市县国有文艺院团全覆盖;创排《大禹治水》《飞天》等大批文艺精品,312件作品和剧目入选全国性展览展演,332项成果斩获国家级奖项;打造“春绿陇原”“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系列诗会等品牌活动,推动优质艺术资源下沉基层,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红利。
公共文化服务五年间迈上了新台阶。1.6万多个行政村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分馆超230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890个;全省年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群众文化活动近7.6万场,3市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书香陇原”活动吸引千万人次参与,数字文化平台同步升级,让城乡群众便捷享受普惠文化服务。
“如意甘肃”形象持续焕新,影响力不断扩大。系统创建3000余个文旅新媒体账号,2024年总传播量破830亿次,国际传播力居全国前列,相关实践获国家级奖项与认可;策划“天水麻辣烫”“跟着艺术游甘肃”等特色活动引爆热度;2023年以来赴主要客源地开展宣传推广54场次,每年“请进来”举办旅行商大会、研学大会等活动,双向发力带动文旅市场持续火热。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众多游客走进敦煌市,欣赏大漠风光,体验丝路风情。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张晓亮 摄
文旅融合与业态创新,为我省文旅开辟新空间。文旅产品供给提质,新增多个5A级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品牌,扎尕那村、张掖丹霞获国际国内认可;“旅游+”跨界融合生机蓬勃,研学旅游、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文创产业活力迸发,围绕特色文化IP研发数千款产品,为产业发展赋能。
乡村文旅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来,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7.2亿人次、综合收入2276亿元,分别是“十三五”的1.7倍和2.4倍;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30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300个,44个村、6个乡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51家民宿获评国家等级;通过发布发展指数、举办惠民活动,乡村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