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进勐腊县,一幅“村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勐腊县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以“生态立县、旅游强县”为总体战略,通过科学规划、深度挖潜、完善配套、精准营销,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乡村旅游全域发展之路,为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规划先行 擘画全域旅游新蓝图
谋定而后动,方能行稳致远。勐腊县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勐腊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勐腊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规划明确了“一心引领、两廊带动、多点支撑”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县城为综合服务核心,依托昆曼国际大通道和沿边公路形成两条黄金旅游走廊,串联起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和景点。这样布局,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勐腊县注重“多规合一”,将旅游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紧密衔接,确保所有开发建设都在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前提下进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挖内涵 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绿水青山是底色,特色文化是灵魂。勐腊县深挖县域内热带雨林、民族文化、田园风光、边境风情等核心资源,着力打造差异化、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
盘活特色资源,培育旅游标杆。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深度挖掘各村寨的独特魅力。自“十四五”以来,全县成功创建3个3A级、22个A级旅游村,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态势。其中,勐腊镇曼龙代村获评“云南省金牌旅游村”,曼龙勒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勐伴镇河边村的边境旅居模式成为省级示范,勐远村委会城子村小组荣获“云南省最美乡愁地”……一批响亮的乡村旅游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激活了全域旅游的“一池春水”。
建强非遗工坊,推动文旅融合。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勐腊县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建设,重点挖掘傣族织锦、象脚鼓舞、普洱茶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目前已建成包括1个省级、5个州级在内的20个非遗工坊,让非遗技艺从“指尖”走向“市场”,转化为游客喜爱的特色旅游商品,极大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创新研学模式,拓展旅游业态。紧抓研学旅行新风口,以“旅游+研学”为抓手,引进江西婺源林奈实验室打造勐腊自然教育中心,并深化与西双版纳允美教育集团等专业团队的合作。通过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然科普基地等资源,打造出多条“串联式”主题研学线路。“十四五”以来,全县累计接待研学团队1.64万批次、游客16.28万人次,研学旅行已成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
完善配套 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
服务品质是乡村旅游的生命线。勐腊县持续加大投入,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在硬件设施上,大力推进绿美农村公路建设,畅通旅游“毛细血管”;对望天树、勐远仙境等5个国家A级景区进行改造提升,优化游览线路,升级酒店设施,扩建生态停车场;并成功开通景洪市直达核心景区的旅游公交专线,彻底打通交通瓶颈。在住宿体系上,坚持高端引领与特色互补,望天树林栖度假酒店、南腊湾高端酒店集群等一批高品质酒店已投入运营,希尔顿欢朋酒店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形成了品牌酒店与特色民宿客栈优势互补的多元化供给体系。
在软环境上,构建了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县乡村旅游景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游客通过手机即可轻松获取信息、预订产品。同时,设立旅游投诉热线,强化市场监管和安全管理,为游客筑起一道坚实的保障防线。
精准营销 激活市场消费新活力
好的产品还需好的营销。勐腊县聚焦品牌打造与市场需求,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域营销网络。
通过精心培育“瑶族妈妈客房”“林下赶摆”“中老第一村”等特色IP,借助瑶族盘王节、傣族泼水节等节庆活动,全方位提升品牌知名度。紧扣节假日、暖冬游、乡村旅居等消费热点,策划推出“‘萤’约勐腊 雨林边城漫游之旅”等20余条精品线路。线上,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精准触达目标客群;线下,深化与旅行社合作,拓宽客源渠道。
卓有成效的举措带来了丰硕的回报。“十四五”以来,勐腊县累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62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973.21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产业”。
上一篇:游客舍不得走,这里有何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