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博会上,银发游产品两小时热销超 100 万,人均客单价达 1-3 万元;携程数据显示,2024 年银发出游订单增长 22%。但诡异的是,多数做银发游的旅行社仍月赚不足 5 千。这届银发族的钱,到底难赚在哪?
一、需求红利背后的盈利困局
某上海旅行社推出 399 元崇明观鸟线,包含住宿与导游服务,却因 “价格太高” 遭冷遇。负责人坦言:“老人对价格敏感,但优质服务需成本 —— 配备医护人员、慢节奏行程,每团成本增加 30%,低价根本不赚钱。” 更棘手的是获客成本:银发客群依赖线下推广,成本比中青年高 25%。
二、高利润产品的共性:稀缺体验 + 情感价值
反观老博会上的热销产品,均跳出 “低价陷阱”:某 “日本康养游” 含体检、温泉疗愈,客单价 2.8 万,利润率达 18%;本地 “非遗手作半日游”,依托独家合作工坊,收费 299 元,单场利润超千元。核心在于提供标准化 OTA 没有的服务:专属陪同、健康监测、文化讲解。
三、破局路径:从 “拉新” 到 “深耕”
成都某旅行社的做法值得借鉴:建立银发客群私域,定期举办线下茶话会,邀请老客户分享旅行体验;针对慢性病群体,与医院合作推出 “康养定制游”,通过增值服务提升溢价。2024 年其银发游营收增长 45%,利润率达 12%。
银发游不是 “低价团” 的代名词,而是 “高价值服务” 的蓝海。当旅行社放下价格战,用专业与温度满足老人的品质需求,百万销售额才能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