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南昆山麓的龙门地派镇,以山泉浸润的黄豆、竹林鲜笋与山野时蔬,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客家风味。这里的美食,是石磨磨出的豆香,是柴火蒸出的醇厚,更是客家人“靠山吃山”的智慧结晶——从非遗传承的地派豆腐,到山野馈赠的观音菜,每一口都是山泉与时光的馈赠。下面一起来看看龙门地派美食地理吧!
一、地派豆腐
地派豆腐是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的客家传统豆制品,以本地黄豆和天然山泉水为原料,采用传统石磨工艺制作,成品豆味浓郁、嫩滑清甜。其制作技艺传承200余年,2019年被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流程包括黄豆浸泡3小时、石磨研磨、石膏点浆等工序,一斤黄豆需兑入3钱石膏粉。压制成型后即可食用,日常供应于当地市场。
古时地派客家村落,每逢节日,各家各户都磨豆腐待客,由于所用的是地派山泉水,水质好无污染,制成的豆腐嫩滑可口,有韧性不易碎,风味独特,便成了地派的特色菜,菜式主要有地派山水豆腐、地派酿豆腐。也许是因为白豆腐太过清淡,食客们多钟情酿豆腐。在白嫩的豆腐中酿入肉馅、虾米等馅料,让酿豆腐味道鲜美,口感丰富,现已成为各大小餐馆必备之菜。酿豆腐可煎或蒸制,质地韧性佳、不易碎,成为粤北地区常见特色菜肴。
二、地派腊味
地派腊味是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的传统腊味制品,以土猪、土鸭等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具有500多年历史。选用当地农户自养的土猪、土鸭,肉质鲜嫩。制作时将肉切块后用盐、冰糖、60度酒及香料腌制一夜,再用竹竿晾晒半个月左右,直至肉质变为暗红色且散发腊香。腊味肥而不腻,肉质紧实有嚼劲,咸香醇厚。肥瘦比例通常为三成肥七成瘦,搭配陈皮、丁香等香料,形成独特风味。传统制作需依赖自然环境,如冬日阳光和山风,晾晒过程不可人工干预。部分农户仍保留“竹竿晾晒”的传统工艺,确保风味地道。
地派镇山高林密,常年气温较低,尤其在陈洞村、上仓村一带,昼夜温差可达15℃至20℃。冷空气是天然的调味师,这时晒出来的腊味,保存时间长,口感鲜香,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传承,地派腊味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其生产在当地已形成规模化。
三、地派淋肉
龙门地派淋肉是广东龙门县的传统特色美食,以五花肉为主料,经腌制、干蒸等工序制成,具有咸香醇厚、肥而不腻的特点。
地派淋肉历经几百年演化,仍保存了原滋原味,是地派镇独有的传统佳肴。每年春节前夕,各家各户将自宰或者购买的“一刀落”猪肉,连皮带骨,切成方块,每块约1~2两重,用大生铁锅、柴米,加入八角、适量食盐、冰糖等配料炒至八成熟后,用干锅蒸或焗至熟。地派淋肉的特点就是干蒸,且保存方式比较特别。它不需要放冰箱里储存,只要每天干蒸一下就可以保存一个多月的时间。地派淋肉越蒸越能显示其独特味道—口感香、肥而不腻。
四、胡须鸡
胡须鸡即龙门三黄胡须鸡,是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的特产,属广东四大名鸡之一。其显著特征为“三黄一胡”(羽毛、喙、脚呈黄色,颔下具胡须状羽毛),肉质嫩滑鲜美,适应性强且饲养周期短。
该鸡种原产于南昆山脉,现主要分布于龙门县10个乡镇及1个旅游区管委会。其体躯呈葫芦瓜形,胸深背宽,后躯丰满,肌肉发达且脂肪分布均匀。采用传统放养模式,常栖息于山林间捕食蚯蚓、蚂蚁等昆虫,辅以玉米、花生麸等杂粮。成年鸡体重约3.5-4.5公斤,饲养周期一般为180天左右。
常见做法包括盐焗、陈皮老姜卤煮等,尤其以客家盐焗技法最能突显其肉质鲜美、皮脆肉嫩的特点。
龙门地派的美食,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客家文化的生动载体。从非遗豆腐的匠心独运,到淋肉的醇厚悠长,每一道风味都承载着山水的馈赠与时间的沉淀。当竹笋的鲜脆与腊味的咸香在舌尖交织,您品尝的不仅是地道的滋味,更是一段绵延千年的乡土记忆。来此一游,让美食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纽带。小伙伴们,以上就是龙门地派美食地理的介绍,你喜欢吃哪一种呢?
上一篇:梅园、蠡园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