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吸引了30万中外观众“在上海 看敦煌”,引发了敦煌文化艺术热潮,展览闭幕9个多月后,在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今起至2026年3月31日,“何以敦煌·念念回响”敦煌文化艺术公益展在上海艺丰中心免费向国内外观众开放,让千年瑰宝走入人心。为避免观众超量限流,本次展览采用预约制,每小时200人,每天开放8小时。观众对于敦煌艺术的热情令人动容,据悉,10月的预约已经全满,11月初的预约也有几天已满额。
展览现场 徐翌晟 摄影
展览现场
“敦煌最美菩萨”壁画
展览第一部分“千窟梵境”,展现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包括莫高窟早期(公元4世纪中期至6世纪末,即北凉-北魏-西魏-北周)、中期(公元58年至907年,即隋-唐)、晚期(公元8世纪中叶至14世纪,即五代-宋-西夏-元)的洞窟、壁画、彩塑、乐器等。
敦煌的乐器十分丰富
第二部分“惊世发现”,展现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重见天日,数万件佛经、文书、绢画等震惊寰宇,引发“敦煌学”热潮;讲述藏经洞文物的全球流散,以及各界人士为文物回归与数字化复原所做的努力。
第三部分“守护传承”,展示敦煌石窟壁画的主要病害,展现几代莫高窟人在三代守护神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的带领下,以匠心接续文明星火,“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展览现场的彩塑(复制品)
第四部分“星河绵延”,展现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三十年以来,从事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的资金募集、管理、使用,用公益弘扬敦煌文化,以慈善滋养敦煌学术,让千年瑰宝走入人心的努力与成果。
其中,第205窟胁侍菩萨复制塑像,上身袒裸,璎珞长垂,下着锦裙,侧身单腿盘坐于莲花座上,神情沉静。造型娴熟,比例准确,肩背宽厚而凝重,胸腹富有生机。尽管双臂已失,色彩已变,但依旧难掩其艺术之美。还有那覆于莲座之上,被莲瓣顶起的长裙,贴切地表现出丝绸的质感。
有意思的是,展览还将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元素抽离,做成了“壁画中的表情包”,嬉笑怒骂,十分有趣,比如莫高窟第158窟中唐西壁弟子形象挠头思索,像极了现代人的无奈苦恼;莫高窟第217窟盛唐佛龛弟子形象瞪大了双眼与上扬的嘴角,是一幅惊诧的模样。一旁的“壁画中的妆造服饰分析”,也让这个展览更多了亲民的选项。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图上,女性的峨髻、花钗、角梳、桂叶眉、半臂、石榴裙等妆造和服饰都附有专门的解释,让许多古风妆造爱好者了解自己穿戴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