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超过了212万,其中一些最热门岗位的报考比例高达20813:1。然而,另一方面,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一个事业编制岗位招聘,却只吸引了五六个报名者,最终竟然无人参加考试。为何如此大规模的差异会出现在不同的招聘中?
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十分复杂。多位考古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全国各地的考古机构近年来增加了编制岗位,但考古专业的学生数量却相对有限,很多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在大城市工作,而不是到条件较差的地方去。与此同时,有些省份已经开始实行“订单式”文物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也被认为是值得借鉴的。
在纪录片《敦煌师父》的第二集《大漠中的孤勇者》中,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所长张小刚提到,今年该所的一个考古岗位只有五六个人报名,但最后竟没有一人应试。他指出,今年全国各地的考古研究所增加了编制,导致敦煌研究院招人难度加大。对此,有网友表示:“有编制还找不到人?如果我喜欢考古,能去吗?”也有人提出,敦煌的地理位置偏远,条件不如沿海城市,且岗位工资较低,这也可能是吸引力不足的原因。
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张小刚所言基本属实。该所的新进员工张小杨,是近年来该所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之一。据了解,今年出现无人应试的情况,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还指出,当前所需的高层次博士人才较为短缺,今年虽然计划招两位考古研究人员,但最终只有一位报名。尽管敦煌研究院的待遇在文博行业中并不算差,但一些博士仍然更倾向于选择去兰州等城市工作,宁愿收入低一些也不愿意到敦煌来。
此外,记者了解到,考古专业在许多高校里属于冷门专业,且大多数学生并不热衷于从事考古工作。比如,某地级市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李龙告诉记者,他是南京大学考古系的毕业生,但他当初并不是第一志愿报考考古专业,而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近年来,考古研究所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必须是考古专业毕业,这大大减少了符合条件的应聘者数量。李龙指出,尽管文博专业和考古专业的课程相似,但在实际招聘时,考古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积累,这让很多毕业生望而却步。
张小杨则是浙江大学考古专业的研究生,在她毕业的那一年,大部分同学选择留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工作,而她独自来到偏远的敦煌。这一选择对她来说是因为热爱,但很多毕业生则更倾向于选择生活条件更优越的大城市。广西某旅游城市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文陆也表示,尽管他们在过去几年招聘时没有遇到招不到人的问题,但敦煌的条件相比之下差距较大。
考古专业的收入水平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因素之一。吕颂提到,一些省份的考古岗位第一年工资一般只有三四千元,而江浙沪等地区的薪资则可能达到七八千元。因此,许多应届生更愿意选择薪资较高的岗位。
不过,近年来国家在培养文物保护人才方面加大了力度。文化和旅游部曾表示,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员的数量将增长25%,涵盖更多领域和层次的人才。今年5月,山西省发布了“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计划在未来五年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事业编制。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值得其他地区借鉴的成功经验。
吕颂认为,山西省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因为目前考古人才招聘过程中常常存在招不到理想人才的问题。比如,某些学生在专业知识上很强,但却未能通过统一考试达到招聘的标准。通过定向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