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样的广宁云吞 |
现场展示的广宁云吞文创产品 |
文/图 杨再睿 梁辉森 林静桐 谢嘉琦
10月18日晚7时,广州地标广州塔披上专属光影外衣,“云吞,就吃广宁的”“广宁云吞、湾区认证”“中国特色美食 非遗技艺”等字样在珠江夜空循环闪烁,将肇庆市广宁县第二届云吞美食文化推介会的氛围推向顶点。18日当天,由肇庆市广宁县人民政府与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天河情暖 广宁味长——广宁县第二届云吞美食文化推介会”亮相广州市天河南步行街。这场盛会,借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举办的东风,串联起“观全运赛事、品广宁风味”的特色纽带,让承载非遗技艺的广宁云吞,在城市地标与湾区协作间书写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的新故事。
岭南小吃,百年技艺成产业
作为“中餐厨师之乡”“全国武术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广绿玉之乡”,广宁始终以文化为根,以技艺为魂。开场的武术表演为活动拉开序幕。
武术的刚,遇上云吞的柔,恰是广宁文化的双面写照。据广宁县云吞协会会长冯政霖介绍,广宁云吞的历史可追溯百年,其独特之处在于“皮薄如纸、馅鲜如活、汤清如泉”——手工擀制的云吞皮,以本地土猪肉搭配鲜笋、香菇等食材搭配的馅料,再以猪骨、老鸡慢炖6小时的高汤打底,每一口都是竹乡山水的馈赠。
“过去,广宁云吞是街坊邻里的‘家常味’,如今,我们要让它成为代表岭南的‘文化味’。”冯政霖的话语中,满是对非遗技艺传承的决心。
近年来,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广宁县创新推动“粤菜师傅+竹乡旅游+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模式。品牌力的提升,带动了销售渠道的拓宽与知名度的大涨。2024年,全国经营广宁云吞的门店超2700家,年产值达28亿元,直接带动8000余人就业创业。
今年7月,广宁云吞成功斩获“湾区认证”,成为广宁县首个获此殊荣的食品。今年2月,其地理标志产品申请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预计8-10个月完成审查,未来将进一步擦亮“地域名片”。
政企携手破局,产业发展迈新阶
本次推介会,聚焦广宁云吞的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在活动的签约环节,广宁县云吞协会与广州市天河区东圃供销合作社、广州半岛投资集团、广垦旅游集团等10家企业达成合作,涵盖供应链建设、餐饮门店拓展、旅游渠道融合等多个领域。
“我们将为广宁云吞提供稳定的农产品采购渠道,从源头把控食材的品质。”签约的农业公司代表表示,政企协同将解决传统小吃“小散弱”的痛点,让广宁云吞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标准化。
与此同时,8家“广宁云吞官方推荐门店”在推介会期间同步开业,覆盖佛山南海、顺德,肇庆四会等地市。活动现场,广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贺良霄为门店授牌。“每一家官方推荐门店都需符合‘皮、馅、汤’的统一标准,这既是对消费者的承诺,也是广宁云吞走向全国的‘敲门砖’。”当地人社部门负责人受访时表示。
据统计,目前广宁云吞在大湾区的公共品牌门店已超50家,此次新增门店将进一步织密消费网络,为全运会期间的市民游客提供品味岭南美食的新选择。
权威认证加持,文化IP焕新彩
活动现场,权威认证的发布,再次体现为广宁云吞的品质与影响力:广东粤港澳大湾区认证促进中心授予“广宁云吞湾区认证”,此外,广宁云吞正在积极推进申请“地标美食”证书。
“广宁云吞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味道,更在于它承载了广宁人的匠心与乡愁,这份认证是对传统技艺的认可,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激励。”中国著名美食家、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会长庄臣表示。
为让广宁味道传播更远,推介会聘请了庄臣,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半岛餐饮集团董事长利永周,香港知名女演员麦家琪,资深中国烹饪大师、当代“点心女状元”徐丽卿,中国烹饪大师、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名厨委执行会长欧锦和,省“粤菜师傅”五星名厨、广宁县烹饪协会会长徐志锋等6位“广宁云吞推广大使”。“第一次吃广宁云吞时,就被它的鲜所打动,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爱上这口岭南风味。”麦家琪的分享引发共鸣,而这些来自美食界、演艺界的“代言人”,将成为广宁云吞文化IP的重要传播力量。
“天河情暖,广宁味长!云吞,就吃广宁的!”活动中,广宁县委书记陈超常、县长何剑才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胡泉,广东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春阳,天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介东,庄臣、麦家琪、徐丽卿、欧锦和、冯政霖、徐志锋等嘉宾和业界代表共同启动了“广宁云吞全新征程”。
陈超常表示,未来广宁将继续以云吞为切入点,深挖“中餐厨师之乡”资源,推动更多特色美食走向市场,让美食产业成为广宁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肇庆市广宁县和广州市天河区,这场“双城记”推介会的共同奔赴,不仅是一次味觉的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与产业的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