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边检总站挂职干部)
原西藏边检站总站普兰边检站
办公室副主任 李大将
“要去就去最艰苦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2023年6月,我在援藏申请书上郑重地写下这句话。然而,真正让我读懂这句话重量的,不是纸上的笔墨,而是后来在4500米的雪域高原上,那一双双紧握过我的手。
进藏之前,常常听到“天上阿里”的说法,刚下飞机,我便看见远处的冈仁波齐巍峨矗立,身边的玛旁雍错波光粼粼,可我连多看几眼的力气都没有,刺骨的寒风、稀薄的空气,让我呼吸困难、步履维艰。这一刻,我对自己赴藏的选择突然产生了怀疑。
真正让我内心发生转变的,不是风景,而是人。民警土旦次旺只有42岁,比我大不了几岁,却在边境坚守了23年。黝黑的脸庞,如炬的目光,自学过多种语言,是普兰的“国门一号翻译官”。还有洪晓华医生,因为意外,他的肺被切除了三分之一,但仍为了边境群众,常年奔波于牧区。我记得刚到单位时,他用粗糙布满茧子的双手握住我的手,关切地说:“大将,这里风大氧气少,但心不能慌,脚不能软。”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一种近乎执拗的生命力,我在那天的日记里写下一句话:“这里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
从那之后,每天清晨我跟着藏族战友学藏语,傍晚跟着战友巡逻、熟悉地形。3个月后,我已能带队巡逻,也能用简单的藏语和老乡打招呼了。正是身边的这些战友,让我懂得:所谓扎根,不是习惯缺氧,而是理解坚守。
李大将与战友在边境巡逻。
七月旅游旺季,联检大厅人头攒动。一名尼泊尔边民踉跄冲向我,面色通红,双手颤抖,急促地说着我完全听不懂的语言。我握了握他的手,示意他冷静,可沟通如隔山海。就在我手足无措时,精通尼语的战友迅速上前。原来,他的亲人在中国境内病危,他急需赶去探望。我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迅速将情况报告值班领导,为他开通“绿色通道”,办妥手续。送他去医院途中,闲聊时才得知,他身上仅带了300卢比(约16元人民币)。看他衣着单薄、满眼焦虑,我毫不犹豫地将随身带的500元塞进他手里。他一愣,眼泪瞬间涌出,紧紧攥住我的手,用藏语不断说着:“突吉切,突吉切(谢谢)!”
那双手的颤抖,我至今难忘。它让我明白:在国门一线,我们每天面对的不只是证件和流程,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颗颗期盼的心。
除了日常的办公室工作,我推动实施“云党建”让沪藏两地组织生活同步开展;策划“保密宣传教育月”,打造戍边民警的“指尖课堂”;参与多项创新工作,助力普兰边检站连续两年获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组建“民族团结宣讲小分队”,深入牧场、学校、村庄等地,开展宣讲活动。同时,在宣讲过程中,我注重收集群众的实际困难,建立民情台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李大将组建“民族团结宣讲小分队”深入驻地企业等地,开展宣讲活动。
在一次牧区走访中,我认识了一位老阿妈。儿子远在外地打工,她与残疾的孙女相依为命。从那以后,我每周抽空去她家,挑水、打扫,带去生活用品和孩子的文具、图书。看到孩子腿脚不便,我又买来简易康复器械。秋收时,我带着支部同志一起帮她收青稞。阿妈站在田埂上,不时抬手抹泪。她不会汉语,我只会几句藏语,可每次见到我,她总是小步快跑上前,紧紧攥住我的手,久久不松开。那双手布满褶皱,虽然阿妈一句话也说不出,却仿佛把所有的谢意与牵挂,都握进了我的掌心。
我曾被许多双手紧握过:粗糙的、颤抖的、布满褶皱的、救命的……它们教会我什么是坚守、什么是信任、什么是无须言语的牵挂。每一次握紧的手,都是这片土地赠予我最厚重的礼物。
来源:中国移民管理报
作者:李大将
供图:西藏边检总站普兰边检站
编辑:陈昱安 冯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