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湖州 湖州何为
湖州日报评论员
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中国、聚焦湖州。在如期而至的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上,荻港村获奖,让湖州梅开二度,成为全球唯一拥有2个“最佳旅游乡村”的城市。
吴拯 摄
欣喜之余,我们心中不禁生发出这样一个问号: 这一颁奖仪式为何在中国首次举办就选择了湖州?在各地都在卷文旅、拼乡村的当下,湖州凭什么能站上C位、再次圈粉世界?
事实上,在乡村旅游的“江湖”里,湖州一直都是绕不开的存在。早在2021年,湖州余村就入选了联合国首批“最佳旅游乡村”;连续7年,湖州3县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去年,湖州乡村累计接待游客8700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达142亿元、连续7年居浙江省首位……湖州成为这次颁奖仪式的举办地,看似偶然,背后却有着必然的逻辑。
张剑 摄
联合国旅游组织发起“最佳旅游乡村”评选,旨在促进旅游业在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推动可持续发展,而湖州的乡村旅游发展,完美契合了这一初衷。看保护,湖州可谓近乎苛刻、追求极致,刀刃向内的例子数不胜数,也正因为如此,美丽乡村与烟波浩渺的太湖、风景如画的山川、满目苍翠的竹海、烟雨朦胧的古镇相得益彰。品文化,行走在湖州乡村,就能领略大运河、太湖溇港、桑基鱼塘、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传统制茶技艺、淡水珍珠养殖等世界级文化名片的魅力,零距离触摸丝、瓷、笔、茶的文化根脉。论发展,湖州的乡村不仅成为乡村研学、康养休闲、山野露营等新业态的“高产地”,也变作“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的竞相逐梦地。“最佳旅游乡村”举办地,湖州当之无愧、当仁不让!
如果说“为何湖州”是成绩,属于过去;那么,“湖州何为”则是担当,定义未来。乡村旅游走向何处?村美民富如何双赢?模式创新怎样迭代?“最佳旅游乡村”颁奖带给我们的除了荣耀,更多的是对解锁乡村旅游未来之门的期待。
潘学康 摄
越本土越世界。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的大背景下,简单的“复制粘贴”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品质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聚焦本土资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品质上做文章,将文化活态传承与乡村旅游系统化融合,把乡土文化具象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回应游客对“诗和远方”的更高追求。湖州的乡村,当下已经成为江南文化体验的重要“打卡地”。把这篇“文章”写深写透,八方宾客才能在湖州读懂“最江南”,找到治愈乡愁的“精神家园”。
越沉浸越走心。乡村旅游早已不是单纯的农家乐、采摘园等单一业态,而是转向多业态全产业链经营,涵盖资源重塑、创意设计、民俗体验、情感互动等方面。近年来,湖州乡村旅游迭代升级,实现从“卖风景”到“卖体验”再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音乐、乡村+咖啡、乡村+非遗……一个个场景,让游客沉醉不已。没有最美的风景,只有更好的创意!找准市场的兴奋点、切中游客的共情点,乡村旅游才能不断开启“柳暗花明又一村”。
谢尚国 王树成 摄
越开放越青春。在乡村旅游的赛道上,人才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乡村旅游不仅是给游客“搭帐篷”,也要给创业者“搭舞台”。青年主理人、乡村CEO、全球合伙人……近3年,累计有11.9万名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的青年在湖州乡村发展。正是有了人与村的双向奔赴,湖州乡村旅游才爆款频出,流量变“留量”。跑好乡村旅游的未来赛道,要让怀揣梦想的青年人才在湖州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大自然工位”,这样,各种网红馆、文创店、打卡地等新业态、新场景才能竞相绽放,开出让人惊艳的文旅之花。
来源:湖州发布
编辑: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