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黎晓倩
近几年,兼具生活舒适度与自然魅力的威海乡村,吸引了众多数字游民。
风景引客
随着银滩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乳山市白沙滩镇白沙滩村成为热闹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地。在银滩旅游度假区附近租一套两居室,年租金3000—5000元,推窗见海,这样的惬意赢得了不少数字游民的青睐。
来自北京的宋清松在银滩附近租了一套房,一住就是3年。凭借在互联网行业积累的人脉资源,他通过远程承接工作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我考量最多的因素是旅居地的生活配套、成本和周边环境。”宋清松说,初来时,因为身边的同龄人较少,他就在B站、抖音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引来很多年轻人的关注。
3年间,因为宋清松的视频来白沙滩旅游的网友有上千人,其中选择旅居的超过400人次。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0—35岁,主要从事小说创作、AI绘画、技术外包等高度依赖互联网的工作。
随着当地高铁贯通和周边旅游、生活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白沙滩镇的数字游民中,一半以上选择长住。“我们大多比较‘宅’,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宋清松介绍,随着数字游民越来越多,相关部门组建了“互联网+”联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李佳梦是一个数字游民社群的主理人。“张村镇的里口山、大水泊镇的设计谷、宁津街道的东楮岛村等,都是很适合数字游民的旅居点。这里不仅有都市人向往的田园,村里的民宿、咖啡馆等设施也支持数字游民随时办公的需求。”李佳梦说。
凸显价值
威海对于数字游民的吸引力,不仅是“低成本+好环境”,更在于数字游民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威海市文登区瓦屋庄村,有一座由废旧粮仓改造而成的毕克官美术馆。这是文登区首个乡村美术馆,2020年开业至今举办了20余场文化活动。村里闲置的老房子被改造成民宿、书院、艺术家工作室,“漫画”逐渐成为瓦屋庄村的文化IP。
去年暑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周庆灿和她的同学在村里租了一间民宿,作为实习基地。了解到村里的农产品因为包装缺乏特色影响销售后,她们结合所学,重新设计了兼具乡土气息与现代审美的包装,并通过拍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方式进行推广,销量一下就上来了。“村民们感谢我们帮助他们拓宽了销路。”周庆灿说,“以前总觉得学的知识离实际应用很远,现在,我不仅体会到了所学专业的价值,而且坚定了扎根乡土的想法。”
创造空间
数字游民的不断增多,引起了威海相关部门的关注。威海荣成市“荣归故里”计划推进工作专班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荣成大力推进数字游民人才招引计划,通过在官方App开通人才摸查端口,扩大招引覆盖面,目前已将100多名人才纳入了人才库。
成都“不倦社群”设计师团队就是该计划招募的人才。“不倦社群”联合发起人王海涛介绍,在工作专班的帮助下,他们在荣成注册成立了公司。短短几个月,已与荣成10多个单位开展合作,对桑沟湾海洋牧场、十里古乡、大鱼岛公园、成山林场等乡镇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改造提升。“希望我们团队的参与能让荣成变得更好。”王海涛说。
威海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威海启动了乡村振兴合伙人(首席专家)招募,推出了涵盖休闲旅游、文化推广等多个领域的44个优质项目,吸引各类人才深度参与乡村振兴。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博士、副教授朱峰认为,威海之所以能够成为数字游民向往的新栖息地,在于多重优势的叠加。其一,威海城市建设及青年友好城市的形象,为城市注入了年轻态和活力;其二,在千余公里海岸线上,山、海、岛、泉、湾错落分布,提供了绝佳的生态环境;其三,当地乡村保留着多元的生活形态,加上地方政策的支持,为数字游民融入在地生活、实现个人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威海,数字游民不仅过上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更在参与文旅产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当地乡村也因数字游民的到来,激活了闲置资源、注入了创意活力,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数字经济”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左图为银滩旅游度假区的金鼎·风从海上来驿站 乳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