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大闸蟹美食文化季、尚湖水岸运动嘉年华、“虞见宋朝·方塔有意思”游园会……这个秋天,随着“山水城·有意思”文旅活动在常熟全域绽放,如织人流接踵而至,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量同比增加20.14%。
如何助力当下“流量”转化为持久“留量”?常熟公安交出这样一份平安答卷——搭建“智治+联治+共治”三位一体的旅游警务新模式,让社会防控更牢固、靠前响应更迅速、融合服务更舒心,为“常来常熟”旅游名片写下生动的平安注脚。
智慧无感守护 筑牢立体防控网络
“警察同志,我父亲被困在景区里了,你们快帮我找找。”不久前的一个傍晚,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走失在铁黄沙风景区。接到家属报警后,情报指挥中心调度就近警航战队无人机迅速出动,云端扫描锁定老人位置,指引地面警力开展精准搜寻。通过空地一体联动,20分钟后找到老人并送回家属身边。
常熟公安充分应用数智公安建设成果,全力构建“1+N”“全域感知、精准制导、快速响应”的立体化防控指挥体系,打造护游新模式。
“1”是依托智慧护游警务平台为“中枢大脑”,汇聚警情监测分析、人流监测预警、前端感知设备、一键报警系统等平台采集的数据,实现对景区周边治安动态、风险隐患的实时掌握;“N”是以分布在全市各景区周边的26支警航分队、37个巡逻车组、12组交巡警铁骑、2组驻点执勤警力、多警种增援警力等动态巡防力量为“前端触角”。
接报重大警情后,中枢大脑按图索骥,扁平化指挥附近警力资源开展快速处置,实现快速响应、精准处置。同时,依托覆盖“最后一公里”优势,一旦“前端触角”发现重大情况,在开展先期处置的基础上,第一时间通过中枢大脑,快速形成处置决策,调动周边多警种资源开展一体联动作战、协同高效处置。
部门联动守护 构建全域护游格局
创意涂鸦、新潮店铺、非遗市集、音乐表演、NPC巡游……夜色浸染下的常熟古城街区,融合了历史气息与新潮活力,古韵新颜相映成趣。
这如织的人流、升腾的烟火气中,身着荧光绿的交警熟练地指挥着交通,佩戴红蓝闪烁肩灯的特警驻守在通江路、引线街等街区的重点部位,铁骑队员则灵活穿梭在古城的背街巷弄中;综合执法工作人员在对夜市摊点进行巡查的同时,向商家进行着规范经营宣传告知;社区工作者向远道而来的游客热情地指引道路。
像这样多维联动、一体守护的“平安密码”已经融入景区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常熟公安紧扣“吃住行旅”关键要素,会同文体旅、市场监督、综合执法、属地政府等部门,成立虞城护游联盟。针对全市“湖山揽胜、红色印记、古园藏韵、乡野闲趣、文博溯源”5类景点,围绕不同景点特色,“一点一策”推出集“联合巡查、联动执法、综合治理”为一体的协同管理机制,精准排查、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在线上,建立信息共享群、即时响应群,实时共享信息数据、即时调动多方力量;在线下,共建景区城警联勤工作站、综治中心等联动阵地,实现多部门高效协同处置,构建起“部门吹哨、多维响应”的全域护游格局。
得益于多元联动的优化运行,入夏以来,常熟市公安局接报涉旅警情同比下降28%。
警民携手同行 共建和谐平安景区
“还好你们及时帮忙把问题给解决了,不然都不知道要在这里耽搁多长时间。”不久前,在虞山脚下,两名游客因为争抢车位问题发生了纠纷。附近的执勤警力、参与交通执勤的志愿者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上前劝阻。民警现场释法讲理,志愿者发挥地熟优势指引其中一名车主前往另一停车场。不到15分钟,便顺利化解了这起矛盾。
旅游旺季,人流、车流增多,各类矛盾纠纷多发。常熟公安根据景区周边场所分布、人群特点等,广泛组织发动社会热心力量加入平安共建志愿队伍,警民携手开展隐患联排、矛盾联调、应急联动、平安联宣等工作,共建和谐平安景区。
在虞山脚下,由“虞山人家”农家乐店主组成的“和茗调解队”,依托设立在景区警务室的“和茗调解室”分类调解纠纷;在古城步行街区,在“商户联防”机制牵引下,沿街商铺店主纷纷走进路面,参与社会面巡查,靠前感知苗头性纠纷隐患;在沙家浜风景区,加入“阿庆嫂服务队”的景区表演人员用吴侬软语宣传着防骗知识;在烟火气升腾的喧嚣夜市,由夜市保安、经营店主组成的“荧光志愿者”,在就地化解简单文旅纠纷的同时,协助排查夜市消防安全等风险。
文/苏景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