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饰的流光、民族纹样与现代灯光技术相遇,会如何为一座城市注入活力?在贵州凯里,由我司打造的文化主题路灯——“银纹华光”,正以细腻光影为笔,将苗族千年文化“绣”进城市夜色,让景区与城市在灯光里焕发别样生机。
一、“银纹华光”:从文化根脉到光影载体的诞生 为了让路灯既承载苗族文化灵魂,又适配现代城市需求,广东巴菲照明设计部团队开启了一场“文化+灯光”的创作远征。 设计师们深入凯里苗族村寨,走访非遗传承人,从苗族银饰的锻造工艺、苗绣的针脚韵律中汲取灵感。团队手绘超120稿设计草图,反复打磨26次,历经“文化元素提取—造型三维推演—灯光模拟测试—实体样品打样”等十余道环节,才最终敲定“银纹华光”的外观与灯光系统:路灯柱身以苗族银饰线条为骨,雕刻月牙、回纹、卷草等吉祥图腾,而灯光,便是让这些“文化符号”在夜色里活起来的关键。
二、灯光细节:雕琢文化的光影语言
1.光源:还原文化本色的“光影调色盘” 为精准还原苗族文化的质感,我们选用高显指(Ra≥90)LED光源。这种光源光谱接近自然光,能让柱身银饰纹样呈现真银般的冷冽光泽,黑色漆面则透出沉稳深邃的质感——就像把苗族银匠刚打造好的银饰,“嵌”进了路灯柱身,白天看是雕刻,夜晚在灯光下却有了银饰的金属灵动感。
2.照明层次:打造沉浸式文化光影场 “银纹华光”采用双灯头分层照明,让“照明”与“文化展示”各司其职: 主照明灯头:负责道路照明,搭载“宽幅匀光技术”。灯头内部透镜经特殊设计,能将光线均匀铺展成12米宽的照明带,夜晚车辆行人经过时,路面没有明显明暗交界,既安全又让路面成了“光影画布”。文化照明灯头:聚焦柱身图腾,采用“定向柔投光”。灯光以45°角轻柔打在纹样上,图腾凸起处被照亮,形成浮雕般的立体光感;凹陷处形成柔和阴影,让苗绣般的线条仿佛在光影里“流动”——站在路灯下,能清晰看到银饰纹样的每一处肌理,如同在看一场微型苗族文化展。
3.智能调光:适配场景的光影节奏 路灯搭载智能调光系统,随时间与场景切换“光影节奏”: 日间模式:灯光低功率待机,仅留微弱轮廓光,让路灯的文化造型与蓝天、苗族木质民居自然相融,不破坏白天的光影氛围。傍晚模式(18:00-20:00):灯光缓缓增亮,主灯头照度逐步提升,文化灯头光线也慢慢加强。此时光影温暖,既照亮晚归行人,又为夜生活铺垫氛围,柱身纹样在半明半暗里更显神秘。 夜间模式(20:00-23:00):灯光达峰值亮度,主灯头充足照亮道路,文化灯头清晰呈现图腾细节。游客散步时,能顺着灯光细品纹样里的苗族故事,仿佛开启一场“光影里的文化微旅行”。 深夜模式(23:00-次日6:00):灯光自动调暗,降低能耗的同时,为城市保留静谧——此时灯光像苗族村寨的萤火,温柔守护夜色。
三、光影赋能:让城市与景区“活”在灯光里 当“银纹华光”沿着凯里街道次第亮起,灯光不再只是照明,更成了激活城市活力的“催化剂”。 在景区周边,路灯的文化灯光与景区夜景形成呼应:景区内苗族建筑在暖光里古朴温润,街道上“银纹华光”的银纹冷光与均匀路光,为游客打造出“从景区到城市”的流畅光影体验,吸引更多人走出景区,感受凯里夜生活。 在城市主干道,“银纹华光”成了“移动文化展”:司机驾车时,能瞥见银饰纹样的流光;行人驻足时,可细品图腾故事。灯光把苗族文化拆成一个个可触摸的光影片段,融入日常——城市文化不再“藏”在博物馆,而是“活”在街头每一盏路灯的光影里。
四、从设计到落地:灯光工程的匠心坚守 从图纸到街头的“银纹华光”,每一缕光影都经过严苛把控。 广东巴菲照明工程团队安装时,对每一个灯头角度、每一段线路功率都反复调试。现场用专业照度计、光谱仪检测,确保每盏路灯的照明范围、光色还原度与设计方案分毫不差。比如调试文化灯头时,工程师会拿着样板柱,在不同时段模拟光环境,调整投光角度,直到图腾光影既具艺术感,又不产生眩光影响视线。正是这份对灯光细节的执着,才让“银纹华光”的光影效果精准落地。
“银纹华光”之于凯里,不止是路灯,更是一束束承载苗族文化的光影纽带。它以灯光为媒,把传统苗族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紧紧相连,让凯里的夜既有光明温度,又有文化深度。而这,正是广东巴菲照明在灯光工程领域的追求——用光影唤醒城市的独特活力,让每座城市都能在灯光里讲好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