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国庆长假的大幕徐徐落下,然而,今年假期所折射出的旅游景象,却引人深思。尽管出行人潮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总量在假期前半程(10月1日至4日)便累计突破惊人的12.43亿人次,日均流量超过3.1亿,但这股汹涌的人流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瞠目的悖论:亿万游客的穿梭,并未换来相应的消费热潮。
令人愕然的是,在各大热门景点人头攒动、打卡声此起彼伏的表象下,许多游客选择了“只观光,不消费”的策略,集体跳过了必要的在地消费环节。
以西北一处声名远扬的盐湖景区为例,排队如龙的如厕队伍,与游客人均不足一元的现场消费额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景区管理者难掩无奈地道出实情:“如今的景区,俨然成了‘免费停车场’。游客们自带干粮,泡面果腹,拍完照,便扬长而去。”更甚者,一些远道而来的自驾游者,干脆在湖边支起帐篷,或干脆宿在自己的车内,使得当地的民宿与酒店客房大量空置,门可罗雀。
对于假期内出现的数亿游客“零元购”现象,网络舆论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一方观点归因于“消费降级”,认为当前年轻人收入紧缩甚至面临失业困境,长假出游本就是“穷游”心态,能省则省,不愿花钱实属情理之中。而另一方则将矛头直指景区,认为高昂的门票、离谱的物价,让年轻一代不再愿意充当“冤大头”,主动拒绝为这种“宰客式”定价买单。
我们倾向于认为,若单纯因经济压力导致的出行,顶多算作“消费降级”;但当大量游客在热门地集体选择“零元购”,意味着整个旅游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亟待反思。事实上,部分景区面临的亏损,并非游客不愿捧场,而是对旅游行业过去在节假日期间惯用的“坐地起价”行为的一种理性反噬。这恰恰是消费者群体日渐成熟和精明的体现。
现在的年轻游客并非不明事理,他们渴望在国庆假期中获得身心愉悦的放松体验。然而,当面对动辄百元的入园门票、动辄上千元的住宿费用、10元一瓶的矿泉水、15元一根的烤肠、30元一盒的速食泡面,乃至几公里路程就要收取20元“天价”摆渡车的现象时,前些年吃过高价亏的他们,自然选择了更具防御性的“零元购”策略来规避被“割韭菜”的风险。
数亿游客的集体“用脚投票”,清晰地敲响了国内旅游产业的警钟。过去依靠节假日涨价、利用区域垄断地位实施暴利的时代已经宣告终结。倘若旅游业者不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与调整,仍抱持着“一锤子买卖”或“节假日宰客”的陈旧思维,不仅将持续迎来大量的“零元购”旅客,更将因景区吸引力的锐减,最终陷入长期的亏损,被市场无情淘汰。
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航向,必须实现从“如何榨取更多消费”向“如何让游客感到物超所值”的根本性转变。唯有在节假日期间,依然能够为旅客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体系,并带来卓越的游玩体验,这才是维系游客忠诚度的核心要素。
最终,游客满怀期待抵达景区,却因目睹了令人咋舌的高昂物价而无法说服自己进行消费,只能选择“零元购”以求自保。如此循环往复,景区自然无法实现盈利,游客与景区之间,最终也无法达成和谐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