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现场:游客自信闯关反被困,队伍滞留引围观
10月6日,福建太姥山景区“一线天”景点上演戏剧性一幕:一名体重约180斤的男性游客试图穿越最窄处仅20厘米的狭窄石缝时,因体型过大被牢牢卡在岩壁间,进退两难。现场视频显示,其身体与石壁贴合严密,身后游客排起长队翘首观望。拍摄者配文调侃“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迅速引爆网络。值得玩味的是,景区保安曾提前劝阻“大哥可能进不去”,但当事人坚持尝试,最终陷入窘境。
二、景区回应:狭窄路段定位模糊,安全管理存争议
太姥山景区事后回应称,“一线天”等狭窄路段属于“非必经探险区域”,旨在满足游客猎奇心理,多数人可正常通行。但若游客中途紧张或体型不适,可选择退回。对于体重限制问题,景区坦言无法统一标准:“同体重者脂肪分布不同,通过性差异大”,并透露类似事件非首次发生。此回应引发公众质疑——景区是否以“探险”为名淡化安全管理责任?尤其当保安的明确劝阻被游客忽视时,现场缺乏强制干预措施。
三、安全警示失效:心理误判与技术缺陷的叠加
此次事件暴露多重隐患:
- 体型误判与心理盲区:游客常高估自身通过能力。网友实测表明,200斤者或可磨肚挤过,而180斤者可能被卡,说明体重非唯一标准;
- 警示方式流于形式:入口处25厘米限宽提示牌未发挥实质作用。相比国外景点(如美国羚羊峡谷的测量门、越南韩松洞的专业评估),国内景区过度依赖游客自主判断;
- 应急机制不足:景区称“未接到事件记录”,反映信息上报流程存在疏漏,且狭窄通道内救援难度大。
四、改进方向:分级管理+技术赋能,平衡体验与安全
针对探险类景点,需系统性升级:
- 智能预判系统:引入三维扫描装置动态评估游客体型通过率,或设AR模拟体验预知风险;
- 分级准入制度:明确标注路段风险等级与身体要求(如胸腹围度),高风险区实行预约制;
- 硬性防护措施:参考黄山鲫鱼背限流模式、华山长空栈道强制安全装备,结合物理阻隔(如可调节限宽闸门)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