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刚过完,朋友圈的“人从众”还没散,紧接着端午就像补刀一样来了,火车站广场凌晨三点还有拖着箱子的年轻人,打车师傅说,这几天他每天送五六拨人去酒店,最远一拨跑到郊区去睡民宿,说市区里“连地铺都订不上”。不是夸张,他手机上的订房App截图,经济型酒店价格直接飙到680元一晚,还没早餐。
“汉庭、和家、汉堡包、什么名字都涨钱”,一个大学生在小红书上吐槽,评论区回复全是“太贵了,睡不起了”“老家小镇都涨价了”。这种价格,连出租车师傅都觉得不合理:“我们那会儿住招待所十几块一晚——现在想想像做梦一样。”二十多年前,1997年,有人记得第一次住进带干净被子的旅店,那时候叫“经济型”,也有人喊“平价”,没人想到有一天这个词会变成调侃。
其实2017年到2025年这几年,变化在不知不觉里发生。华住、锦江什么的,房价数据都挂在年报里,169元一晚涨到245元,涨幅超过40%,比中档酒店还夸张。2025年,经济型酒店平均房价动辄三百,节假日直接六百多。有人会说,涨价是因为通胀、人工、房租,酒店老板也要吃饭——但问题是,涨得太猛了,涨到让人怀念“招待所”的年头。
我问过一位在酒店前台打工的同学,凌晨两点还在忙,过完节假日说“像打仗一样”,房间转一拨又一拨,卫生搞不完,水杯还剩上一个口红印没擦干净。她说现在的“经济型”其实标准都变了,房间里有投影仪、智能音箱,还有自助咖啡机,前几年还没有这些。酒店老板觉得“得升级,不升级没人住”,可升级完了,价格直接翻了一倍。你说是好事吗?体验好了一点,钱包瘪了不少。
换个角度,经济型酒店的“升级”是被挤出来的。2010年左右,经济型酒店数量暴涨,像蘑菇一样冒出来,三线城市县城边上随便都能看到三四家。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单体酒店撑不住,被大集团收了——2025年,连锁化率已经到了32%,几家巨头三分天下。合并之后,定价权就牢牢握在几个人手里,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个集团垄断全城的情况,价格说涨就涨,消费者能做什么?只能在App上“比价”,但看到的房价其实都差不多。
“那民宿呢?”我问一个在阳朔开民宿的朋友,他说“节假日好一点,平时冷清得很”,民宿价格也越来越贵,“很多人还是会选品牌酒店,觉得安全”。有的人在平台上订到“黑民宿”,结果半夜进不去门,赔了定金。酒店贵,民宿也不省心,大家只能在网上互相吐槽,谁也拿不出好办法。
2025年的消费者变得更理性。旅游照样火爆,朋友圈的照片一张接一张,但人均消费反而在下降。统计数据里清清楚楚:2025年五一,人均旅游支出比2019年还少了两百块。大家变得抠门了,钱要花得值,房间贵了就换民宿,民宿贵了就睡夜巴士,甚至有人带睡袋去火车站大厅。酒店价格涨得太离谱,反而把部分顾客逼到别的地方。
另有一个点,2025年酒店行业在下沉市场找机会。福建平潭、广西阳朔这些小地方成了新热点,酒店巨头跑去三线城市开新店,连国际品牌万豪都说要把30%的新店开到县城去。下沉市场竞争更激烈,价格一高,客人就流失,酒店老板开始琢磨怎么做活动、送早餐、搞智能化。三线城市的酒店连锁化率还不到25%,是个新蓝海,谁先卷进来,谁就有可能活下去。
“酒店会一直涨价吗?”我问了好几个人,有人说“不可能,总有极限”,也有人说“只要节假日还有人抢房,价格就会涨”。但现实是,2025年大家钱包紧了,消费降级成了新常态,酒店涨价的空间其实越来越小。那些还在升级装修、涨价提档的经济型酒店,得小心别把自己卷死在高价里。
回头看,经济型酒店这个词,最初是“干净、便宜、有热水”,现在变成“智能、升级、贵一点”。有人说这叫消费升级,也有人觉得这是伪命题。很多人怀念以前的“招待所”,哪怕没电梯、没智能锁,只要有干净的床单,就能睡个好觉。
这个局面会怎么走?现在没人能给答案。酒店老板在算利润,消费者在算性价比,行业大佬在做战略,只有那些凌晨还在找房的人才知道,什么是“住不起”的真实感受——这才是真正的2025年。